• 
    <ul id="q0q2i"></ul>
  • <ul id="q0q2i"></ul>
    
    
  • <abbr id="q0q2i"></abbr>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古代中國崇尚和平,厭惡戰爭

    核心提示: 中華文明以農立國,崇尚和平,厭惡戰爭。我們應該繼承和平主義的優秀傳統,與世界各國構建合作共贏、共同富裕、相互依存的新型國家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實現當代世界的“天下太平”作出新的貢獻。

    【摘要】中華文明以農立國,崇尚和平,厭惡戰爭。我們應該繼承和平主義的優秀傳統,與世界各國構建合作共贏、共同富裕、相互依存的新型國家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實現當代世界的“天下太平”作出新的貢獻。

    【關鍵詞】“和平”理念  傳統文化  中華文明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A

    “和平”是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理念之一,它內藏于中國人的靈魂深處,外顯于中國人的行為之中。古往今來,“和平”文化元素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表現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宗教等方面,體現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等各種關系之中。它不僅在古代中國發揮重要作用,而且也將繼續在現代中國發揮更大的作用。

    古代中國統治階層的“和平”理念

    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無不以“天下和平”“天下太平”作為自己治國理政的最高目標。如西漢政治家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郊語》中記錄:“天下和平,則災害不生。”西漢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氾論訓》記載:“天下安寧,政教和平,百姓肅睦,上下相親。”統治階層的“和平”理念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第一,祭祀祈求和建立強大的軍隊。在古人看來,真正能稱得上國家大事的,一是祭祀天地,二是建立強大的軍隊。因此,帝王每年都要舉行大典,祭祀天地,祈求天下太平,風調雨順。與此同時,建立強大軍隊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為了維護政權穩定和社會穩定。

    第二,建立行為準則以維護和平。歷代統治者建立各種行為準則以維護和平,表現在多方面:一是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行為準則。在古人看來,保護生態平衡,自然界才會和諧,才會風調雨順,災害不生。二是建立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的行為準則,“禮”是儒家為維護社會秩序而建立的準則與規范,“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等都是“禮”的重要內容,作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的行為準則。三是建立人與財富關系的行為準則,《論語·季氏》言:“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歷代統治者都采取措施,縮小貧富差距。只有貧富均衡,社會才會穩定,天下才會太平。

    第三,以“和平”“太平”為年號。中國歷史上一些帝王為了祈求天下太平,以“和平”“太平”為年號不少。如東漢漢桓帝劉志的第二個年號為“和平”;北魏魏文成帝拓跋濬先后使用四個年號,最后一個年號是“和平”;等等。而以“太平”為年號的,則有三國吳會稽王孫亮年號;元末起義軍徐壽輝年號;等等。

    第四,宮殿以具有和平、和諧意義的名稱命名。宮殿以具有和平、和諧意義的名稱命名,也是統治階層祈求“和平”的體現。故宮有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永和宮等,這些名稱都具有祈求天下太平之意。

    古代中國知識階層的“和平”理念

    古代中國知識階層的“和平”理念表現在多方面:其一,“為萬世開太平”思想。北宋著名理學家張載認為,知識分子應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關于這四句,有關解釋較多。后兩句的大意是,士人應繼承和弘揚先賢創立的中國獨特的學問,為開創千秋萬代的太平基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其二,陰陽和諧思想。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均主張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建立太平的社會。春秋時期的道家代表人物之一的辛钘在《文子·上義》一書稱:“衣食饒裕,奸邪不生,安樂無事,天下和平。”道家著作中的“和”,一般指陰陽和諧、陰陽平衡等。在道家看來,自然界陰陽平衡,就會萬物并生、禽獸繁盛。人類社會也一樣,陰陽平衡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否則天災人禍,民不聊生。

    其三,兼愛非攻思想。兼愛非攻思想是墨家的重要思想之一,戰國時期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認為,兵器是罪惡之物,戰爭是兇險之事。戰亂禍國殃民,涂炭生靈。因此,墨子反對戰爭,倡導建立太平社會,只能靠兼愛。只有兼愛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證兼愛,才能真正實現“天下太平”。

    其四,不戰而屈人之兵思想。中國古代的兵家是以戰爭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者,大多是主張和平,反對戰爭。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孫武認為,戰爭不是目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戰術。戰國時期軍事家孫臏也反對戰爭,主張不得已才用兵。唐代兵家李筌的《太白陰經·貴和篇》講的更明白:“先王之道,以和為貴;貴和重人,不尚戰也。”這些都說明古代的兵家都不是好戰之人,不崇尚戰爭,正如所謂“自古知兵非好戰”。

    古代中國平民階層的“和平”理念

    中國傳統文化是可以說以農耕文化為主的文化。中國的農民長期定居于一方,以土地為生活的根本,以種植農作物為衣食來源。因此,喜歡和平安定、沒有戰亂的社會。有的學者認為中國文化是“和平”文化,中國人與西方人不同,愛好和平,不喜歡戰爭,以戰爭為例外,對外只有防范之意,無擴張掠奪之心。從古至今,崇尚穩定,追求社會的均衡與和諧。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都祈求天下太平。還有的學者則認為,中國文明是靜的文明,西洋文明是動的文明。如李大釗認為:“東人之日常生活,以靜為本位,以動為例外;西人之日常生活,以動為本位,以靜為例外。”

    社會和諧安定是“和平”的基礎,而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在《韓詩外傳》卷三中描繪了太平年代平民階層社會和諧的美好景象:“太平之時,民行役者不踰時,男女不失時以偶。孝子不失時以養;外無曠夫,內無怨女;上無不慈之父,下無不孝之子;父子相成,夫婦相保;天下和平,國家安寧。”

    和平與戰爭是人類社會的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一對對立結構。中華文明以農立國,崇尚“和平”,厭惡戰爭。中國現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錢穆先生認為,中國為“舉世惟一的農耕和平文化最優秀之代表”。而現如今,復興中華民族、建設文明大國,一直以來都是中華兒女的夢想和希望。我們應該繼承和平主義的優秀傳統,與世界各國構建合作共贏、共同富裕、相互依存的新型國家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實現當代世界的“天下太平”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務院參事)

    【參考文獻】

    ①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②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責編/肖晗題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趙橙涔]
    標簽: 中國   和平   戰爭  
    国产丝袜在线精品丝袜| 日韩AV东京社区男人的天堂| 少妇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无码专区 | 国产精品臀控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系列|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 国产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资源| 久久九九国产精品怡红院| 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777777| 伊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夜色| 久草视频精品在线| 精品国产午夜肉伦伦影院|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观看免费|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小说 |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69堂| 精品高潮呻吟99av无码视频|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亚洲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国产传媒国产精品| 交换国产精品视频一区| 精品午夜福利无人区乱码一区|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加勒比 |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9|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无广告|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露脸国语对白河北| 国产精品9999久久久久仙踪林| 国产亚洲精品欧洲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专区AV无码| 日韩免费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国产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