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振興是推動鄉村“五大振興”的應有之義,是落實鄉村“五位一體”戰略布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鄉村生態振興要聚焦四大目標,一是農村生態系統健康目標。提高鄉村生態系統的生產力、恢復力和活力,維持生物多樣性,重點面向農業生態脆弱區和重要生態功能區,以整體、系統保護為原則,降低人為擾動和利用強度。二是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目標。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水、土、草原、森林等重要農業資源,提高資源質量。推廣環境友好型種養品種和模式,采用節水、節地、節能技術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產出率。三是農業環境污染治理目標。以農村土壤污染、水污染控制為重點,持續推進農業化學投入品減量和替代,加強重金屬污染區的種植結構調整和土壤修復,提高農業生產清潔化程度和農業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四是農民居住環境改善目標。以“廁所革命”、農村垃圾和污水治理以及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嚴格防控工業、城鎮污染向農村轉移。以農村景觀化、景區化建設為抓手,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強化鄉村旅游的污染問題防治,提高鄉村的宜居度。為了實現這四大目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持續發力。
要踐行生態理念。一要傳承生態文化。弘揚傳統農業中精耕細作、用養結合、循環利用的生態理念,將鄉村生態保護納入村規民約加以固化,發揮非正式制度對生態環境破壞行為的約束。二要加強生態宣教。做好農村基層環保法律法規和生態知識宣傳教育工作,讓廣大農民群眾認識農村生態,了解保護生態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增強生態保護意識,特別是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樹立生態保護理念,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要重視生態規劃。健全村莊規劃,提高法定效力,落實鄉村規劃師制度。在鄉村規劃中體現生態導向,系統梳理鄉村生態資源,分析資源的生態敏感性,劃定鄉村的生態保護紅線,構建村域整體生態格局。鄉村規劃要避免城市思維,保留鄉村風貌,村落選址、建設過程中強調自然生態原則,注重鄉土元素植入。堅持原真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和發展中保護的原則,保護好農耕文化遺產。堅持少拆多改,慎砍樹、禁挖山、不填湖,尊重鄉村肌理,形成山水林田湖和諧統一。
要完善生態制度。一要完善生態法規。研究推進耕地質量保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生態環境監測等立法工作,各地結合實際,研究制定關于土壤污染防治、廢棄農膜回收利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管理等地方性法規。二要健全市場機制。以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碳交易、清潔生產機制、污染者付費等形式,探索鄉村生態系統服務付費制度。培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市場主體,放開市場準入,以整縣或區域為單位,推廣PPP模式開展農村污水垃圾收集處置,強化以效付費。探索水基金、土基金等模式,通過土地托管,引入信托基金,實現生態保護、污染控制和農民增收的多重目標。
要強化生態建設。一要加強生態投入。整合相關資金與項目,建立以國家財政為主體的農業生態補償基金,向重要農業生態功能區、脆弱區和農業面源與農田重金屬污染區傾斜,支持地方政府依法依規發行地方債券籌集資金,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居民生活的便利化水平。二要開展生態創建。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對那些污染嚴重、生態脆弱、資源環境壓力大的耕地、草原、水面等,該改種的改種,該治理的治理,該退耕的退耕。加強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對綠色發展的引領作用。
要發展生態科技。一是要提升傳統生態農業技術。系統總結和深入挖掘那些資源節約型、生態保育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傳統技術,與現代農藝相結合,融入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高人們使用技術的輕簡性。運用生態工程和生態技術,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形成不同主體、不同范圍的種養結合、循環農業體系。二是要加強短缺技術研發。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村污水垃圾處理等領域加強先進適用技術研發,搭建技術信息平臺,促進產學研合作。三是加快制定技術標準和規范。構建適合不同區域的生態農業技術標準體系,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加快修訂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等。
要育強生態產業。一要加強生態農產品開發。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促進農業發展由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產品結構調整突出一個“優”字,放眼整個產業供給鏈推進標準化生產、模式化管理與品牌化營銷,在特色農產品、優質安全農產品、功能性食品上發力。二要促進產業融合。加強生態價值轉化,依托鄉村田園風光、良好生態、優美環境發展美麗經濟。當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呈現新舊轉換、提檔升級的趨勢,也是工商資本下鄉的主攻領域,要健全利益聯結機制,讓資本帶動老鄉,不能“代替老鄉”,更不能“剝奪老鄉”,通過土地、農房、農村基礎設施入股等形式,引導農民深度參與。(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