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q0q2i"></ul>
  • <ul id="q0q2i"></ul>
    
    
  • <abbr id="q0q2i"></abbr>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中國推進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的智慧與方案

    【摘要】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各種安全挑戰層出不窮,特別是生物安全挑戰日益凸顯。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貫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不斷深化生物多樣性領域對外合作,積極推動開啟更加公正合理、各盡所能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進程。在履行《禁止生物武器公約》方面,提出中國倡議、分享中國經驗,推動建立核查機制。在雙邊層面,通過全球伙伴關系網絡和“一帶一路”合作網絡,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環境保護合作項目有序推進;在多邊層面,以《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為平臺,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達成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關鍵詞】生物安全 生物多樣性 新冠肺炎疫情  【中圖分類號】D815 【文獻標識碼】A

    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各種安全挑戰層出不窮,特別是生物安全挑戰日益凸顯。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安全治理,同國際社會攜手應對日益嚴峻的生物安全挑戰,加強生物安全政策制定、風險評估、應急響應、信息共享、能力建設等方面的雙多邊合作交流。要辦好《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推動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這不僅為我國推動全球生物安全治理指明了方向,也充分體現了我國的大國擔當與責任,為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注入了更多正能量與暖力量。

    中國是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的重要維護者與建設者

    推進全球生物安全治理需要全球共識和支柱支撐。《禁止生物武器公約》(以下簡稱《公約》),是推進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的重要共識與支柱。《公約》全稱為《禁止發展、生產、儲存細菌(生物)及毒素武器和銷毀此種武器公約》,于1972年4月10日分別在華盛頓、倫敦和莫斯科簽署,于1975年3月26日生效,共有183個締約國。《公約》明確規定,締約國在任何情況下不發展、不生產、不儲存、不取得除和平用途外的微生物劑、其他生物劑、生物毒素及其武器,不協助、鼓勵或引導他國取得這類物劑、毒素及其武器,締約國在公約生效后9個月內銷毀一切這類物劑、毒素及其武器等。同時,《公約》締約國承諾加強生物科技和平利用國際合作。《公約》是歷史上第一個全面禁止一整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多邊條約,有利于約束締約國開發生物武器的行為,同時,其保障了締約方和平利用前沿生物技術的合法性權力,是推進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的法理基礎。

    進入21世紀,生物科技日新月異,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斷涌現,一方面推動了人類的進步與發展,另一方面也隱含著新型生物安全風險。因而需要國際社會就面臨的新型生物安全風險進行綜合治理,其中核查機制就是重要手段。2001年,國際社會本已就建立《禁止生物武器公約》核查機制達成一致,但個別大國因一己私利,阻礙核查機制的建立,導致生物武器風險上升,為推進全球生物安全治理帶來負面影響。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直堅持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包括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在內的一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始終維護《公約》的權威性和有效性,積極推動核查機制的建立。在2016年11月舉行的《公約》第八次審議大會上,中國提出了“制定生物科學家行為準則范本”和“生物防擴散出口管制與國際合作機制”兩項倡議。2019年7月,在《公約》專家會期間,中國舉辦了“加強生物安全實驗室能力建設,促進生物科技合作交流”專題討論會,分享中國科學家的經驗。2021年7月,在中國和巴基斯坦共同倡議的基礎上,中國天津大學、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國際科學院組織秘書處以及來自20多個國家的科學家達成《科學家生物安全行為準則天津指南》。該指南提出加強風險管理、強化科研監管、促進國際合作等準則,涵蓋生物科研全流程、全鏈條,對促進生物科技發展、防止生物科技被誤用濫用具有重要作用,是加強全球生物安全治理和國際合作的有效手段。可以說,該指南是中國為推進《公約》進程貢獻的智慧與方案之一,體現了中國作為《公約》維護者和建設者的角色。2020年10月,中國代表團在第75屆聯大一委關于生化武器問題的專題發言時強調,要盡快重啟《禁止生物武器公約》核查議定書談判,補齊公約長期缺乏核査機制和監督機構的短板。2021年10月,在聯合國大會裁軍與國際安全委員會舉行一般性辯論期間,中俄兩國外長共同發表了關于加強《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的聯合聲明,呼吁《公約》締約國制定相關執行標準、技術指南及程序,完善調查使用生物武器事件的機制。

    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安全雙邊治理

    傳統生物安全問題和新型生物安全風險相互疊加,境外生物威脅和內部生物風險交織并存,這是當前全球生物安全風險的新特點。破解這些風險,雙邊治理是一條重要路徑。

    一方面,中國通過全球伙伴關系網絡,積極推進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目前,中國已與德國、意大利、挪威、美國、加拿大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雙邊合作。中國與法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環境保護方面的合作歷史悠久,并已經建立了一些雙邊合作機制。中國和法國于2014年創立了“中法環境月”,2018年啟動了“中法環境年”,并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持續開展合作。通過豐富多彩的生態環境保護活動,強化了兩國人民保護生物多樣性與保護環境的意識。

    元首外交進一步深化了雙邊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環境保護方面的合作。2019年11月,《中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氣候變化北京倡議》(以下簡稱《北京倡議》)發表,明確提出將促進最高級別的政治領導人積極參與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倡導生物多樣性,以實現到2050年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愿景。這是中法兩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合作首次正式納入兩國領導人對話議程,擘畫了雙邊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環境保護合作的藍圖。為了落實《北京倡議》,中法兩國的生態環境部門建立了“生物多樣性工作組”。已在法方舉辦的“第二屆巴黎和平論壇”、中方舉辦的“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部長圓桌會”等場合進行了多次的部長級交流,共同探討全球生物多樣性挑戰的解決方案。

    此外,“中德農業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管理項目”“中挪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項目”“中加內蒙古自治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社區發展項目”等,都是中國與發達國家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環境保護的雙邊合作項目。這些項目涵蓋生物物種保護、生態系統服務、氣候變化、生物安全、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政策法規研究與制定、機構能力建設、社區參與、宣傳教育以及意識提高等各方面內容,進一步提升了中國自身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環境保護的能力與意識。

    另一方面,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合作網絡,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綠色合作,為全球生物安全治理夯實根基。綠色發展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底色。目前,占全球經濟90%的經濟體都已經承諾凈零排放,90余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也提出了凈零排放的目標。中國倡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發起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議題開展專題研討和聯合研究。2021年10月發表的《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明確提出,要“建設‘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吸納100多個國家生物多樣性相關數據,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提供數據支持”。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也與周邊發展中國家開展了務實的綠色發展合作,與蒙古國、越南、老撾等國家合作建立跨境自然保護地和生態廊道。“在中老跨境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區,這片面積達20萬公頃的‘樂土’,有效保護了亞洲象等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

    中國積極拓展全球生物安全多邊治理

    《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是全球生物安全多邊治理的重要平臺。2021年11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領導人峰會在昆明舉行,習近平主席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國將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大會通過的“昆明宣言”,是聯合國多邊環境協定框架下首個體現生態文明理念的政治文件,為全球保護生物多樣性注入政治推動力。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COP15第二階段會議將于2022年12月5日至17日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所在地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雖然會址有所改變,但中國作為COP15主席國的角色沒有根本性改變,中國將繼續領導大會實質性和政治性事務。COP15第二階段會議將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框架”),為未來1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設定目標與路徑。中國提出三大設想:一是“框架”應平衡體現《生物多樣性公約》確定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持續利用和惠益分享三大目標;二是“框架”應兼具雄心和務實,既要為未來提供高瞻遠矚的指導,同時又要在借鑒“愛知目標”經驗基礎上,確保目標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執行性;三是“框架”應照顧發展中國家關切,加強對發展中國家支持。這些設想展現了中國智慧,有助于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各盡所能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

    近年來,中國持續加大對全球環境基金的捐資力度,已成為全球環境基金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捐資國,有力地支持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在地區層面,在中日韓環境合作機制下,開啟數輪“中日韓生物多樣性政策對話”。對話議題涉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服務、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外來入侵物種管理等多個領域。這一政策對話促進了政策界和學術界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對話與交流,為三國環境部長會議討論生物多樣性保護問題奠定了基礎。在“10+1”框架下,中國與東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建立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中心,并定期舉行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圓桌對話;建立中國—東盟環境合作中心,合作開發和實施“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保護合作計劃”“大湄公河次區域核心環境項目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走廊計劃”等項目,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規劃和管理以及社區生計改善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等等。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2014年成立了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環境保護合作中心。

    中國堅持以科學規則推動新冠病毒溯源工作

    生物安全威脅中最為緊迫的并非來自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方面,而是來自于微生物本身,特別是生態環境的惡化和畸形商貿需求所導致的野生動物與家養動物、野生動物與人類之間的接觸密度前所未有加大,這使得細菌、病毒及其變體更加頻繁傳染人類。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是目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生物安全威脅,必須對其進行治理,而治理的關鍵一步則是病毒溯源工作。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倡導本著科學原則、按科學規則推動新冠病毒溯源工作。”

    首先,病毒溯源是一項科學工作,呈現出復雜性和長期性等特點。人類病毒溯源歷史表明,歷史上最初病例的報告地往往不是病毒來源地,比如“西班牙流感”并非始于西班牙本土,艾滋病毒感染病例最初由美國報告,但起源地也有可能并非美國。因此,科學地對新冠病毒進行溯源,有助于全球開展生物安全治理合作,最大限度降低生物安全風險帶來的負面沖擊。中國一直秉持科學精神開展新冠病毒溯源工作。中國科技部組織中科院、高等院校、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研究團隊,圍繞動物溯源、人群溯源、分子溯源、環境溯源等重點方向,積極開展了科學溯源研究工作,推動生物安全治理朝著正確方向前進。

    其次,新冠病毒溯源的國際合作,是推動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的最新嘗試,也是中國為全球生物安全治理提供智慧的重要平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伊始,中國第一時間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疫情,第一時間分享病毒基因序列,積極同世界衛生組織開展病毒溯源研究合作。秉持科學原則和積極參與的態度,中國兩次邀請世界衛生組織專家來華開展溯源研究。2021年年初,來自美國、丹麥、德國、荷蘭、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10個國家的國際權威專家同中方專家組成聯合專家組,在華開展了為期28天的聯合研究,其間共同分析數據、共同實地考察、共同走訪交流,不斷凝聚科學共識。2021年3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發布了中國—世衛組織新冠病毒溯源聯合研究報告,就新冠病毒溯源問題作出了權威而科學的結論。

    與此同時,中國積極加強科學研究方面的數據和信息共享,依托國家生物信息中心,建立全球共享的新冠病毒信息庫。截至2021年7月19日,已經收集分享全球范圍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253萬余條,為全球177個國家和地區近30萬用戶提供了服務。需要強調的是,當前仍有個別國家利用情報部門進行所謂的新冠病毒溯源,其對象直指中國。這種政治化舉措不僅耽誤了科學的新冠病毒溯源工作的進度,而且損害了全球生物安全治理合作的信任基礎。

    為推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智慧

    病毒無國界,是人類共同的敵人。只有大家同心協力、共同應對,才有可能戰勝病毒。當前,中國堅定踐行多邊主義,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廣泛協商、凝聚共識,為推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智慧。

    面對不斷上升的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的緊迫性日益凸顯。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一貫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不斷深化生物多樣性領域對外合作,積極推動開啟更加公正合理、各盡所能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進程。在履行《公約》方面,提出中國倡議、分享中國經驗,推動建立核查機制。在雙邊層面,通過全球伙伴關系網絡和“一帶一路”合作網絡,建立中國與相關國家的雙邊合作交流機制,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環境保護雙邊合作項目的有序推進;在多邊層面,以《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為平臺,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達成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并在既有的多邊框架下,注入更多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環境保護內涵。新冠病毒溯源工作是目前開展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繞不開的關鍵議題。中國秉持公開、透明和科學的態度,與世界衛生組織等開展合作,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認可。

    總之,在全球生物安全形勢日趨嚴峻、全球生物安全風險日漸凸顯的當下,任何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需要全球共同治理。而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將是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的“及時雨”和“風向標”,將進一步推動全球生物安全治理邁上新臺階,為實現普遍安全、共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博導)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 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人民日報》,2021年9月30日。

    ②鈕松:《總體國家安全體系、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生物安全治理》,《國際關系研究》,2021年第4期。

    ③《科技部:病毒溯源本質上是科學問題》,《科技日報》,2021年7月23日。

    ④習近平:《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新京報》,2021年10月12日。

    ⑤《中國新冠病毒信息庫已收集分享病毒基因序列253萬余條》,海外網,2021年7月22日。

    ⑥《白皮書:中國堅定踐行多邊主義 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海外網,2021年10月8日。

    責編/孫渴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謝帥]
    国产精品91在线| 国产麻传媒精品国产AV|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99热这里有免费国产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精品深夜AV无码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BD在线观看| 午夜一级日韩精品制服诱惑我们这边| 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伊人精品视频在线| 欧美日韩精品SUV|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午夜肉伦伦影院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法国性xxxx精品hd|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娇色| 亚洲成人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公开免费视频| 久9久9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 久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麻豆|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日韩精品亚洲aⅴ在线影院|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专区|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观看不加载 |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动图|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国产精品毛片无遮挡| 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 精品人妻潮喷久久久又裸又黄| 久久精品国产清高在天天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三人毛片| 国产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香蕉九九久久精品免费| 91精品国产成人网在线观看| 秋霞久久国产精品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