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q0q2i"></ul>
  • <ul id="q0q2i"></ul>
    
    
  • <abbr id="q0q2i"></abbr>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治理要聞> 正文

    江河煥綺萬物生

    江蘇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

    律回春暉漸,萬象始更新。

    碧水東流,郁郁蔥蔥的南京新濟洲經歷“人退魚鳥歸”,如碧玉嵌于江中;大河湯湯,運河三灣草木葳蕤,人們陶醉于楊柳拂堤的大好春光……

    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江蘇樣本”值得觀察:以占全國1.1%的陸域面積,承載6%的人口、創造了超過10%的經濟總量,經濟、人口大省,國土、資源小省,巨大張力如何轉變為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

    習近平總書記為江蘇擘畫了“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宏偉藍圖。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經濟總量翻了一倍多,單位GDP能耗、碳排放強度分別下降約38%、42%。

    把握“生態限度”、重新界定人與自然關系,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8500萬江蘇人民共同守護“新時代魚米之鄉”。

    留綠 留白 留未來

    沙洲壯闊、葦蕩清幽、湖澤交錯、群鳥齊飛,黃海濕地這條“生態走廊”引人入勝。更發人深思的是,在寸土寸金的長三角發達地帶,守住24.72萬公頃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需要何等定力?

    發展的沖動帶來過猛烈沖擊。多位全程參與保護區建設的員工回憶,沿海開發如火如荼時,眾多企業紛至沓來,但被告知濕地保護是不可觸碰的紅線。“濕地之都、鶴鹿故鄉”如今成了鹽城的“金字招牌”。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方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長江生態“活化石”江豚種群數量一度急劇下降。隨著長江大保護深入實施,全面禁捕、岸線清退等專項行動持續發力,江豚逐浪之景頻現,其“生活圈”也拓展至整個江蘇段;

    外形如傘、觸手纖細、身姿輕盈,伴隨著落花落葉緩緩舒展,蘇州吳中區一村民家的荷花池與太湖相連,大量桃花水母現身其中引發轟動,這一物種對水質要求極高,印證了太湖治理成效;

    古運河穿揚州城而過,當地修建取水口時看到一棵百年古樹,商議后決定,在距樹心六七米處用鋼板圍成半圓,預留充足生長空間,并填土還原生長環境,為此不惜延長工期,還增加近10萬元預算……

    從過度索取到精心呵護,從生產性工程思維轉向生態性有機思維,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江蘇在全國率先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率先啟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31個,濕地面積超300萬公頃、濕地率全國最高。

    生態向好與否,生物多樣性指標最具說服力。2022年江蘇物種數已更新至6903種,比上一年新增857種、其中近六成為水生生物。

    在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有一份珍貴的藍天日歷圖,工作人員過去10年每天在同一時間和方位,拍攝了約8萬張照片,清晰展示天空“顏值”之變。數據顯示,江蘇全省平均能見度較10年前翻了一倍。

    一貫為全國探路的江蘇,新征程上將繼續探索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同向發力的可行路徑。受訪人士認為,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產業密集、城鎮密集、人口密集的地方如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如果能夠在這里破題意義重大。

    恪守底線 勇攀“高線”

    南京園華林尋芳、蘇州園滄浪問水、揚州園九峰生煙……已成游客打卡點之一的江蘇園博園,由采石宕口改造而成,廢棄礦坑再現江南盛景,在這里“一日看遍錦繡江蘇”。

    “坑”底起步、爬坡突圍,恰似江蘇生態文明建設歷程。

    江蘇人多地少、資源缺乏、環境容量小,加之長期快速發展,環境制約問題呈現早、爆發集中。從“生態赤字”邁向“生態盈余”,底線是“不欠新賬”,降低污染物排放量、避免出現突發環境事件。

    作為經濟大省,江蘇排污單位超過30萬家,而生態環境執法人員不足2500人,為破解這一矛盾,全省啟動實施以非現場方式為主的執法監管:

    織密“監控網”,累計建成近800個水質自動站、近1300個空氣自動站,13個設區市全部安裝大氣超級站;用足“新武器”,投入走航車、無人船、無人機、紅外成像儀等新式裝備;健全“制度庫”,出臺首部地方性監測法規,并制定相關實施意見。

    “相比以前更加快捷高效,對企業來講也是一種信任和激勵。”江蘇新昇新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廠長彭香近日體驗了30分鐘的連線執法,對新模式表示認可。

    多家受訪企業表達了相同感受。“非現場執法”主要實施于風險低、守法意識強的正面清單企業,“無事不擾”節約了執法部門的時間成本,可集中精力監管污染重的企業。

    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持續擴大環境容量,這是孜孜以求的“高線”。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天琦介紹,加快向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并重轉變,應做好“守、增、轉”三篇文章:加強生態保護紅線和生態空間管控區監管,穩步推進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鼓勵地方開展綠色金融試點。

    “生態島”試驗區被視為重要創新。江蘇計劃用4年左右時間建設約20個試驗點,在長江沿岸、大運河沿線、沿海濕地、江河湖蕩、低山丘陵等流域海域區域,根據生物多樣性熱點統籌劃定,通過科學、積極、適度的人工干預,串“珠”成“鏈”,提供適合水生物棲息、繁衍、遷徙的良好環境。

    相關人士認為,“生態島”體現了系統思維、全局意識,重塑生態治理格局也要打破原有政府部門單打獨斗的監管方式,并堅持源頭治理,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大環境容量。

    選擇新賽道 找準新路徑

    邁向“大國大城”時代,GDP“萬億俱樂部”的座次變化愈發引人關注,2022年沒有新晉成員,但常州攜9550億元之體量無限接近,已明確宣布今年“沖刺決勝”。

    二月中下旬,常州代表團密集前往北京、深圳、上海,沖刺萬億之城的氛圍感迅速“拉滿”。再細看行程,數十家拜訪洽談企業中,近三分之二與新能源領域相關。

    去年新能源產值超過5000億元、動力電池產銷量全國居首、新能源整車產量占江蘇省半壁江山、電池片及組件產能占全國10%左右……地處太湖流域上游、曾是蘇南模式主要發源地的常州,舉全市之力打造“新能源之都”。

    重組創新版圖、重建能源結構、重塑生活方式,常州重振產業雄風、打造“國際化智造名城”的先手棋,更是江蘇全省高質量發展“一盤棋”的重要落子——

    “十四五”期間,江蘇將深化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到2025年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產業規模預計突破6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超42%。

    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從煤炭支撐的“黑金時代”到綠色產業集群興起,徐州生動演繹生態嬗變;蘇州無錫常州聯手在環太湖科創區探索建立區域固廢處置利用產業鏈和產業基地,“三生融合”打造世界級生態湖區;南通揚州泰州以“水”為魂共創沿江科創帶,謀求“科、產、城、人、港”相融共生……江蘇一體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打造自然與人文和諧輝映的全域空間。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企業與政府也愈發成為綠色低碳發展的“聯合體”。2022年江蘇從污染排放更多的傳統產業中,培育106家“綠色發展領軍企業”。

    國家能源集團江蘇宿遷電廠是入選企業之一,企業負責人肖國振介紹,通過爐煙再循環、汽電雙驅引風機等多項新技術,機組發電效率有效提升,實現大氣污染物超超低排放和廢水零排放。

    “綠色發展領軍企業”既是其他企業學習標桿,也將在財稅政策支持、環境管理服務、包容審慎監管等方面獲得激勵。“十四五”期間,江蘇將每年培養100家左右綠色發展領軍企業,形成10個左右示范集群。

    從“不敢污染”“不能污染”到“不想污染”,在“干好干壞不一樣”鮮明導向下,企業達標排放等同于增加產能。江蘇不僅設置白名單對排污信譽較好的企業“首違不罰,輕違免處”,還率先建立環境應急管控停限產豁免機制。“當其他企業因重污染天氣生產受限時,我們仍能穩定達產,真正體會到政策紅利。”南京一家石化企業負責人說。

    風景入眼 共識入心

    開弦弓村,因村中河流形似彎弓而得名,更因社會學家費孝通筆下“江村”聞名。當年“最發達鄉村”一度陷入低谷,如今創成“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既還歷史欠賬,更為發展賦能。”開弦弓村黨委書記夏志驍介紹,村里8家企業已清退7家;清理高密度水產養殖,“改漁為稻”;徹底治理河道水蕩,整體打造以江村文化為主題的“活態博物館”。

    實現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良性循環,開弦弓村是江蘇一個縮影。

    “好風景”變“好錢景”。江蘇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中,同步發展休閑觀光旅游等新業態,力爭到2025年建成特色田園鄉村1000個。

    得益于周邊清新的空氣,“喵姐的花園”成為南京高淳一家網紅民宿。當地正在探索建立機制,將民宿經營價格和生態環境掛鉤。

    看得見的風景、留得住的鄉愁,人與自然能否長久和諧共生,取決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共識。

    去年8月31日,南京金陵中學附屬初級中學組織學生乘坐“長江傳奇”號郵輪,開啟“開學第一課”,希望孩子們在感受長江之美的過程中,將熱愛變為“保護的力量”。

    這趟長江之旅的第二天,《江蘇省生態文明教育促進辦法》正式實施,首次以政府規章形式,明確生態文明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并就普遍關注的師資力量、教育資源、經費保障等問題,作出了相應的保障激勵措施規定。

    行走江蘇各地,常能看到類似景象:淮安里運河邊,環保小志愿者們呼吁做好垃圾分類;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走進鄉村、社區,用有獎問答的方式普及濕地保護知識;在連云港、鎮江,市民通過參觀環保教育館、環保設施,了解危險廢物處置、污水處理全過程……

    “這十年,變化真是翻天覆地!”姜文魁目前擔任鹽城條子泥濕地服務中心主任,畢業后最初從事灘涂圍墾,到后來負責退漁還濕,看到身邊人從最初不理解、到后來因各種珍稀動物而自豪,“越來越認識到好生態的價值,會共同努力維護”。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在高質量發展中充分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交相輝映的現實圖景。”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說,要保持敬畏之心,持之以恒加強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積極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打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之地,讓老百姓充分感受自然之美、生態之美,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江蘇貢獻。

    責任編輯:王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 精品免费tv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软件|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麻豆二区 | 蜜芽国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草网美妙| 久久无码av亚洲精品色午夜|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国内成人精品亚洲日本语音| 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日本| 尤物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网站| 日韩AV东京社区男人的天堂| 久久久综合九色合综国产精品| 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免费播放| 麻豆国产在线精品国偷产拍|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尤物| 国产精品成年片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色欲| 久久久久四虎国产精品| 亚洲A∨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无码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 91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精品伦一区二区三级视频| 亚洲国产av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东北一极毛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影院| 久久精品国产2020观看福利|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 国产精品日韩深夜福利久久| 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天堂精品高清1区2区3区| 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少妇伦子伦精品无吗| 国产精品小视频免费无限app| 日韩中文字幕视频| 日韩免费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