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q0q2i"></ul>
  • <ul id="q0q2i"></ul>
    
    
  • <abbr id="q0q2i"></abbr>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春節的國際傳播:讓世界分享“中國年”

    ——基于華人移民的視角

    【摘要】春節作為中華民族一個“聚合式”的傳統大節,是傳統信仰、天人觀念、民俗禮儀的“集大成者”。時至今日,春節正在走向國際化,無論是其自身悠久的歷史傳承還是逐漸取得的國際影響力,都使其逐漸成為真正的“聚合性節日”。當前,春節的國際傳播仍存在節日儀式駁雜、文化符號缺乏提煉、節日文化產品開發不夠等問題,提煉春節的儀式、符號意義,打造春節文化產品是進一步推動春節國際傳播、實現春節“國際化”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中國春節 國際傳播 文化符號 文化產品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普天之下,莫無華人;河海流處,皆聞華語。”中國春節無疑正表現出極強的本土內生力和國際影響力,這一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正在國際化是毋庸置疑的事實。2023年12月,第78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中國春節確定為“聯合國假日”,與公立新年元旦、圣誕節、感恩節、開齋節等9個基督教、伊斯蘭教等著名傳統文化節日并列,正式成為聯合國的第10個“固定假日”。這一消息給中國春節走向國際化、成為“世界節日”又增添了佐證。當下的世界是全球不同區域多樣化的“異文化”大融合的時代,全球化仍是不可逆轉的主流趨勢,在此時代大背景下,中國春節作為民族文化的基因表征和傳統文化符號的代表,考察其國際傳播的主體、歷史、路徑及其所彰顯的傳統文化內涵顯得尤為重要。

    春節的國際傳播由“封閉性”向“公共節日”的嬗變

    當前,春節傳播和接受的主體可分為三個層級:中國大陸民眾、海外華僑華人和國際民眾,而從文化傳播的“域外輻射力”要素而言,海外華僑華人無疑是國際傳播的主體。這一主體在當今的全球已形成一個極為龐大的群體,由于歷史演變、代際交替、異族通婚等復雜因素,這一群體的人口數量從未有過確切的統計,相關數據僅為保守的粗略估算。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數據顯示,目前全球華僑華人大約有6000萬,主要集中于東南亞各國,其次為北美、歐洲和澳洲,少數人散播于拉美和非洲地區。

    理論上而言,隨著第一個華人移民的個體或群體在海外的出現,春節作為華夏民族幾乎與生俱來的文化符碼便開始了其國際傳播之旅。事實上,有切實證據并形成一定規模的華人移民開始于15世紀之后的歐洲殖民擴張,如1654年,荷蘭殖民者將3名中國刑犯運抵非洲東部的毛里求斯,而到19世紀60年代,華人移民毛里求斯出現第一次高潮,僅1860年這一年,抵達毛里求斯的華人即有379人,這些人多為契約勞工。在北美地區,華人成規模移民開端于1848年加利福尼亞的“淘金潮”,及至1880年,在美華工已達十幾萬人。隨著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華人社區自然形成,這是中華文化群體性特征的體現,同時也是孤懸海外、應對歧視、排斥和艱難生計的自然反應,早期的華人移民如果不相互幫助,形成“合力”,幾乎難以生存,這些早期的社區便是后來遍布世界的唐人街的雛形,也實為費孝通所描述的“鄉土中國”在域外的縮影和移植。這些流散域外的華人在初期無不面臨語言不通、生計之苦和文化適應之難,思鄉之情油然而生,而這種“鄉愁”每逢佳節來臨則變得尤為濃烈。美國最早的唐人街出現于1850年左右,形成初期節日慶儀便頻繁而熱鬧,傳統中國社會的特征在這些“華埠”“華社”自始至終都保持著,連日歷都用中國傳統的陰陽合歷,中秋望月、清明祭祖、端午粽樂、盂蘭盆會都極受重視,春節則尤為隆重,“午夜供齋之后……團體互相拜年,以茶煙(雪茄)奉客,大年初一之辰,爆竹喧天,連放六日,滿街紅紙……”。

    春節真正體現國家“軟實力”的提升是在改革開放之后,尤其是21世紀以來,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政治、軍事、外交等綜合國力有了大幅提高,日益展現出一個開放的、文明的大國形象,文化吸引力和影響力相應地也得到質的躍升,春節的國際傳播進入了歷史新階段。這表明,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傳播力的強弱,一方面取決于其是否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有諸多引發世人旨趣的宗教、哲學等重要“內核”,另一方面也需要民族國家自身“硬實力”的推動作用,二者不可或缺。當前,海外華僑華人近以億計,這一龐大的傳播主體無不重視春節在移民地的個體和社會功能,“出國更愛國”“我即中華”“春節在,華夏就在”的主體精神通過春節得以充分展示。同時,這一主動的“自我”文化意識也開始為世界各國廣泛接受。

    目前,全球已有近20個國家將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既包括朝鮮、韓國、越南、新加坡這些 “儒家文明圈”或“漢字文化圈”的國家,也包括泰國、柬埔寨、菲律賓、印尼等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東南亞國家,美國、澳大利亞等“基督文明”國家則在部分州或地區將春節定為法定節假日。中國春節正成為國際性的盛大節日,與百年前晚清時代限于“封閉性”“自娛性”已有天壤之別,已由華人群體的“私人儀式”嬗變為移民國的“公共節日”。

    春節的國際傳播是在與“異文化”的融合、創新中賡續傳統文化

    春節隨華人開始在移民國的“異質”環境中扎根,起初僅限于個人、家庭內部或封閉的華人社區,被排斥、分割在移民國主流文化環境之外,后逐漸為所在國的民眾認知和部分接受,但總體上仍然是主流社會中的邊緣性禮儀。但時至今日,春節正在走向國際化,無論是其自身悠久的歷史傳承還是逐漸取得的國際影響力,都使其逐漸成為真正的“聚合性節日”。然而,人們往往關注這中間所展示的海外華人集體精神歸屬和文化身份認同從卑弱不彰到充分自信的滄桑巨變,卻忽視了另一方面,即春節的國際傳播是一個與異質文化、風俗相互接觸、吸收和新變的過程,是一個有異于春節在中國本土演化的特殊場域。

    《禮記·樂記》云:“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這里的“天地同節”強調的是日常禮儀、社會慶典與四季更替、歲時輪轉的自然節律相符合,是“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等中國傳統儒、道哲學思想的體現。春節是典型的溫帶地區的節日,與“天地”相諧,元春正始、萬象更新的寓意自然而生。然而,對于移民至亞熱帶、赤道、南半球的中國人來說,四時更替的自然節律并不鮮明,春節的這一節令特征便因地理空間的相異而改變,并與移民地的習俗碰撞、融合,而生發出許多新的春節儀俗。如在馬來西亞檳城,正月十五流行一種名為“抌柑”的風俗,元宵節當晚,未婚女子在湖邊、海岸把柑橘拋往水中,許愿不日能擇得佳偶,元宵節被賦予了“婚嫁”“生育”的意涵,這雖然頗具漢魏時期“上元節”男女相會的遺風,但顯然也是與當地習俗、風物結合的產物。而在泰國,春節禮俗則沾染了濃厚的佛教氣息,正月初一開門首件事便是與當地人一樣去往寺廟,華人對各種神靈的祭拜遠超國內,既包括佛祖、彌勒佛、財神、土地爺、先祖這些傳統的神靈,也有諸如“本頭公”這樣具有本土名稱的城隍神,甚至要祭祀亡魂野鬼,春節元日儼然成了“祭拜日”。

    至于在北美、歐洲,春節也必然產生基督教、圣誕節等新的現代“敘事方式”。一項有關美國華人節日的調查顯示,不少華人集體過春節時,先由牧師帶領作禱告,然后齊唱圣誕福音歌和《茉莉花》等歌曲。這番場景是春節“在地化”的一個寫照。目前在美華人已超500萬,而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包括泰國南部這些傳統的“南洋”諸國,當前華僑華人數量超兩千萬,是最大的華人移民遷徙地,春節等傳統節日在這些地區對母國原鄉、華南祖地等傳統風俗的繼承,以及對移民地文化因素的吸收、“聚合”,實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一大盛景,也是加強其域外傳播力和接受力的重要原因,具有顯著的傳播學意義。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雖正經歷著異域文化的涵化,但華人傳播春節等節日時卻始終保持著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核,如《禮記》中所言:“修其教,不易其俗; 齊其政,不易其宜。”

    提煉春節的儀式、符號意義,打造春節文化產品是進一步推動春節國際傳播的有效途徑

    一個民族性的節日儀典能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必然具有莊重而鮮明的儀式形式、豐富而深刻的文化符號意義,同時在當今的消費社會,打造廣為流通的節日文化產品也是其傳播的重要標志。春節目前在全球的傳播已極具“世界性節日”的氣象,這是不爭的事實,但較之于圣誕節等西方節日還有差距。在漫長的演化史中,春節形成了迎送灶王神、屋宇凈化清潔、貼春聯、寫福字、除夕守歲、放爆竹、祭祀天地和祖先、吃餃子年糕、舞龍舞獅等系列民俗,這些民俗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社會,無疑都發揮著宗教象征、祛病驅邪、表演娛樂等社會功能,形成中國春節特有的“復合式”儀式和文化符號鏈條。

    然而,從國際傳播的角度而言,節日儀式不僅要求其隆重而莊嚴,也要求其具有簡明的“可操作性”,從而更易于傳播和接受,因此春節習俗、禮儀的復合、多元性在表達傳統文化豐富性的同時也造成了其意義的某種駁雜和模糊性。而作為國際傳播的主體,海外華人對春節傳統的傳承必然與當地文化及現實移民生活相融合而產生“變體”,更加重了其意義的復雜多樣。例如,“天地大祭”是春節傳統的祭祀活動,祭拜“皇天后土”是民間和歷代王朝春節時的例行“大儀”,但印尼華人卻一度流行在春節祭拜“關帝圣君”,并大修關帝廟宇,中國臺灣出版的《華僑志》說,在印尼“男性華僑,多重孔子、關公,女性華僑多信奉觀世音。”這一變化顯然出于早期華人社群在異國他鄉唯有以“忠義”行世,方能“求財”成功的首要心理需求。類似儀俗的“變異”在海外華人群體和國內民眾中不勝枚舉,這就造成了春節相關宗教意義溯源的復雜多變和“不確定性”。春節迄今未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儀式、符號意義的聚合多元或許是干擾因素之一。早在2009年,端午節即被列入“非遺”名錄,成為中國首個世界級傳統節日,一個文化溯源(紀念屈原)、一個美食符號(粽子)、一項大型儀式活動(賽龍舟),兩相比照,會發現端午節的儀式、符號意義要簡單、明晰得多。

    當前,春節的國際傳播仍存在節日儀式駁雜而參與感不強、文化符號缺乏整合與提煉、節日文化產品開發意識和力度不夠等問題。如“文化符號”,這是節日流行和傳播的關鍵內容,而十二生肖是目前最受國內外民眾喜愛的動物形象,不僅具有深厚的歷法紀年等傳統文化內涵,也蘊含著生態等當代理念,可作為春節的首個文化符號固定下來,同時精簡、提煉漢字、書法、美食、爆竹、歌曲等其他春節民俗,與十二生肖結合,每年一輪換,形成中國春節儀式、符號和文化產品的年度組合,做好策略、規劃,提前進行推廣,在當下應是促進春節進一步國際傳播的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從而切實地為春節實現真正的國際化、“中國年”真正成為“世界年”而作出貢獻。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國際中文教育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漢考國際科研基金項目“非洲國家本土漢語教師中華文化素養培養策略研究”(項目編號:CTI2019B01)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中國年”升級為“世界年”,春節被列為聯合國假日意味著什么?》,中國青年網,2023年12月26日。

    ②莊國土:《21世紀前期世界華僑華人數量、分布和籍貫的新變化》,《僑務工作研究》,2020年第6期。

    責編/孫垚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周小梨]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麻豆按摩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蜜桃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麻豆| 精品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际久久久久999波多野 | 国产麻传媒精品国产AV| 老司机性色福利精品视频| 亚洲日韩精品射精日| 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亚洲av日韩av天堂影片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 国产精品久久成人影院|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人妻不卡|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香蕉| 国产美女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91亚洲精品视频|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77| 亚洲日韩av无码|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亚洲 | 1717国产精品久久|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A区在线观看|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re6在线视频精品免费| 国产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影院| 国产精品xxxx国产喷水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 |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麻豆| 精品久久洲久久久久护士免费| 久久机热re这里只有精品15| 国内精品卡1卡2卡区别 | 国产精品自在拍在线拍| 久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9| 3d精品重口littleballerina| 666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