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亙古亙今、日新又新。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守正創新,感受傳統節日的文化底蘊,彰顯中國的開放包容,呈現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以非遺中國年講好中國故事,更好推進非遺國際傳播,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非遺力量。
將非遺人才培養擺在重要位置,在歡慶非遺中國年中堅定文化自信
2019年,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財政部聯合印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實施方案》;2021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印發《“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的通知;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24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修訂印發《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春節已成為世界的非遺,是全球同慶共享的“公共節日”。目前,有近20個國家將春節列為法定節假日。尤其是春節對和平美好、幸福快樂生活的向往,具有一種無聲的力量,穿透人心,超越國界,有助于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近年來,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始終把非遺人才的培養視為非遺保護傳承的重中之重,拓寬了人才培養渠道,創新傳承人培養方式,推動傳統傳承方式和現代教育體系相結合。據統計,全國120余所參與院校共舉辦研培班1100余期,共計培訓4萬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訓,累計培訓超10萬人次。同時,在振興傳統工藝、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非遺中國年是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
中國的春節,也是世界的節日。2023年,第78屆聯合國大會將中國春節(農歷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說明中國在推動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務實行動得到世界的認可和贊揚。非遺春節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賡續著中華文脈,見證著中華文明的綿延傳承。非遺中國年具有傳統性,更具有現代性和全球性。作為全球共享的中國文化名片,非遺中國年文化內涵最為深厚,已成為世人普遍接受、認同和參與的中華文化符號。春節期間的系列慶祝活動展現了獨特的中國精神和中國氣派,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享中華文明滋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載體,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促進了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提升了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非遺中國年所蘊含的家庭團聚、和平與和諧等重要價值觀,成為世界的橋梁,是全人類的文化瑰寶。節日期間,全國各族群眾、海內外華人華僑開展形式多樣的民俗表演與活動,增強了全國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為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思想基礎。
傳承與創新并舉,“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精神氣”,為中國式現代化培根鑄魂
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次的體現,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一要堅持“兩個結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推動優秀傳統節日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春節等節日文化為媒,感受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享受精神熏陶,展示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二要著眼新時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非遺文化系統性保護水平,挖掘非遺文化蘊含的思想內涵、人文精神與時代價值。三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以人民為中心、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新時代的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反映現實、觀照現實,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四要積極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有效機制,實現文化與科技的“雙向奔赴”、傳統與現代的精彩碰撞。五要加快春節等節日文化“走出去”步伐,推動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鑒與融合、傳播和推廣,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際傳播敘事中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非遺中國年蘊含著“天人合一”“天下和平”“家庭和睦”“和合共生”“美美與共”等文化情緣和精神圖騰,承載著中國人民亙古亙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新征程上,我們要傳承和發展非遺春節的文化內核,以更加開放和自信的姿態讓非遺文化走向世界,以絢爛多彩的非遺文化講好中國故事。(作者:韋祎,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