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城鎮化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協同推進的歷史進程中,城鄉融合發展已成為破解“三農”問題的關鍵突破口。當前亟須通過組織聯動的機制創新、產業融合的價值重構、治理協同的體系再造,探索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新型發展范式。
破解城鄉協同發展的制度壁壘。通過縱向建立片區黨委、橫向構建“政銀企協校”多元共治平臺,打破行政壁壘與條塊分割。浙江安吉縣創新“強村公司”模式,整合多個行政村資源成立聯合體,實現黨建資源、土地指標、財政資金的跨區域配置。這種“黨建+”模式通過建立聯席會議制度、項目共擔機制、利益共享規則,形成了“要素跟著項目走、服務跟著需求轉”的聯動格局。實踐表明,只有構建起權責清晰、運行高效的協同機制,才能真正激活城鄉要素流動的“一池春水”。
激活城鄉經濟的內生動力。立足地域特色打造全產業鏈集群,是實現城鄉經濟良性互動的核心路徑。江蘇蘇州通過“蘇工坊”計劃,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上萬家,帶動農戶融入現代產業鏈。成都戰旗村則開創“農業+”復合發展模式,將非遺技藝與文創設計深度融合,形成“一村一品”的產業生態。數據顯示,全國特色小鎮帶動周邊農戶增收比例達18%,印證了產業融合對鄉村價值的重塑效應。這種發展范式既保留了鄉村的生態本底,又拓展了現代產業增值空間。
夯實城鄉共治的基層根基。新時代基層治理需要構建剛柔并濟的制度體系。廣東清遠通過“三個重心下移”改革,將大部分行政職能下沉至村居,同步建立“鄉賢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自治組織。這種“硬約束+軟治理”的模式,實現了矛盾化解率提升40%、公共服務滿意度提高35%的治理效能。更值得關注的是,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正在重構治理形態,浙江“浙里辦”實現數百項民生服務“掌上辦”,構建起跨域聯動的智慧治理網絡。
城鄉融合發展不是簡單的要素疊加,而是生產關系的系統性變革。當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當特色資源升級為產業價值,當傳統治理轉型為共治體系,一幅工農互促、城鄉共榮的新圖景正在徐徐展開。這既需要頂層設計的制度創新,更需要基層實踐的持續突破,唯有多維度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才能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持久動力。
(浙江省長興縣小浦鎮 孫凱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