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師生在河曲縣研學實踐。
“青才聚秀容 共建忻家園”主題青年發展論壇現場。
忻州市舉行科創驛站揭牌儀式,集聚創新人才。
忻州市首批科技副總聘任儀式現場。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忻州躍升,人才先行。
2024年,忻州市圍繞轉型發展、能源革命、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等重大使命任務,勇于首創,敢于爭先,加快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市戰略,建機制、搭平臺、出政策、強服務,推動人才工作布局持續優化、人才隊伍規模持續壯大、人才體制改革持續深化、人才服務水平持續提高,讓廣大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讓忻州成為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的熱土。
強化頂層設計
壓緊壓實黨管人才責任,著力健全人才工作政策體系
能否引育、集聚高水平創新型人才,決定著忻州能否贏在當下、制勝未來。
過去的一年,忻州市把好政策制定“風向標”,圍繞重點產業、重點領域、重大項目,聚焦高端人才引育及基礎人才培養,研究制定《關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加快新時代人才強市建設的工作方案(試行)》《桐欣英才計劃實施辦法(試行)》《關于加強新時代忻州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忻州市引進優秀青年人才支持政策實施辦法(試行)》《忻州市柔性引進人才實施辦法》《忻州市“一事一議”支持人才發展實施辦法》等10個政策文件,初步形成“1+N”人才工作政策體系,構建了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服務、支持、激勵全鏈條體制機制,為做好各項人才工作提供了指導和依據。
政策出臺后,第一時間支持市人民醫院柔性引進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優秀人才助力醫院高質量發展,并足額兌現首批“科技副總”績效獎勵,讓優秀人才“名利雙收”。
機制活、政策好,則人才聚、事業興。
為增強全市各地各單位做好人才工作的責任感、緊迫感,忻州市組建市縣兩級17支“招才小分隊”,還通過落實會議制度、落實請示報告制度、落實分工協作制度,將年度人才工作重大事項“項目化”打包、“清單式”推進,逐一細化、量化建立階段性目標,強化對重點工作任務的統籌管理和跟蹤問效,著力健全黨管人才工作體系。
如今,忻州市各級黨政領導特別是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的意識持續增強,“抓發展必須抓人才、抓人才就是抓發展”已成為普遍共識。市人社局通過事業單位招聘引進畢業生1005名;市工信局牽頭舉辦2024年“創客中國”忻州市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推薦6個企業項目和4個創客項目參加第九屆“創客中國”山西省決賽,獲企業組三等獎1項、優勝獎1項,創客組一等獎1項;團市委牽頭舉辦“青才聚秀容·共建忻家園”主題青年系列活動,230余名青年人才積極參與,在清華大學等高校建立“學子歸巢”工作站34個,帶動48支實踐隊來忻開展社會實踐……
打造工作品牌
圍繞重大部署實施人才項目,著力提升“雙招雙引”質效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作為“人到山西好風光”的重要組成部分,去年9月25日至30日,忻州市委書記朱曉東率團赴上海舉行“山海相連 復忻有我”——“復旦大學·忻州周”活動,聘任復旦大學趙東元院士等一批專家人才,與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圍繞考古學、文化遺產、博物館展示利用3個方面開展深度合作,318名優秀復旦學子現場登記就業意向,2項科技創新需求洽談對接,超200名復旦師生組團跟著“悟空”游忻州……實現城市與人才的雙向奔赴。
過去的一年,“人到山西好風光”宣介活動人才集聚效應顯著。忻州市與華東師范大學、復旦大學、重慶大學、西南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吉林大學、黑龍江大學等高校有關部門達成合作協議(意向)21個,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復生等27名(個)行業領軍人才(團隊)建立柔性合作關系。特別是跟進做好后續服務和成果轉化,創新打造“田野思政·忻州課堂”研學品牌,北大、復旦等25所高校2100名師生來忻研學實踐。
城市因人才而興,人才因城市而聚。
“職等你來·才聚忻州”引才品牌熠熠生輝。一年來,全市專場引才教育領域簽訂就業協議32人(碩士研究生24人),衛健領域簽訂就業協議26人(均為碩士研究生),重點產業領域民營企業簽訂就業協議1402人(碩士研究生及以上23人)。3個縣事業單位急需緊缺人才引進22名碩士研究生。有研金屬復材(忻州)有限公司等4家民營企業引進5名博士。
圍繞建設特色專業鎮、打造世界級文旅康養目的地等重大部署,忻州市統籌實施人才引育項目,開展人才三大行動,不斷壯大人才隊伍。在產業人才柔性集聚行動方面,常態化開展“雙招雙引”,與上海盎華精控電力公司首席科學家高文秀等6個產業人才團隊達成深度合作;在青年科技人才強基行動方面,2024年開始由市科技局牽頭,每年選聘5—10名“科技副總”服務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在實用技能人才培育行動方面,新增定襄車工、黃酒釀造工、黃酒評酒師等技能培訓及考證取證工作,以培訓賦能專業鎮高質量發展。一年來,特色專業鎮共計培訓625人,新增技能人才215人、高技能人才15人。
搭建承載平臺
全力推進“科創驛站”科技園建設,著力強化創新要素支撐
強化人才鏈,激活創新鏈,做優產業鏈,承載平臺意義重大。
忻州市以“科創驛站”科技園建設為抓手,構建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鏈接機制,同步推動縣(市、區)、經濟開發區、產業園、創業園共享創新資源,釋放倍增效應。短短一年多時間,累計吸引中國農業大學、山西大學、山西農業大學等7所高校的33個創新平臺和安耐哲新能源產業研究院、智創藥研技術創新中心等3個企業創新平臺,集聚200余名創新人才。市科技局牽頭整合入駐人才組建10支科技人才小分隊,常態化入企摸排技術需求,達成產學研合作意向29項,忻府晨輝鍛造機器人、原平佳誠液壓重型礦車油氣懸掛系統、神池東湖村綠色設施蔬菜種植基地等一批產業項目落地轉化。
“人才強市”,在這個醒目的路標之下,忻州市堅持把“博士服務團”作為柔性引進高端人才、借力服務轉型發展的重要契機。2022年以來,累計爭取3名中央博士服務團成員、28名省科技博士服務團成員來忻掛職(數量全省第1)。將博士團成員納入人才智庫、市委聯系服務的專家隊伍,授予“特聘專家”稱號,組織開展“科技博士服務團基層行”,提升掛職綜合效能。全市共建博士工作(服務)站43個,涵蓋醫學、農業、數字經濟等7大領域,吸引集聚碩博高端人才100余名。目前,全市12個博士創新站被認定為山西省博士創新站,認定數量在全省11個市中位居第2名。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忻州市鼓勵有條件、有實力的大型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設創新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全省率先出臺《忻州市選聘“科技副總”服務民營企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優質民營企業選聘具有博士學位或高級職稱的專家任“科技副總”,解決技術創新難題,提升產品研發、成果轉化和平臺建設綜合水平。目前,中國農業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的29名專家正式對口受聘為29家民營企業的“科技副總”,科技型中小企業新評價入庫118戶,高新技術企業新申報72戶。
尋覓人才,求賢若渴;招引人才,如獲至寶;使用人才,科學合理……一次次“城”與“才”的雙向奔赴,讓忻州呈現出人才引領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的磅礴之勢。
創新服務方式
全面創優人才生態環境,著力打造“有溫度”的城市人才品牌
砥柱能承重任,惜才必以真心。
忻州市始終把服務作為核心競爭力來抓,著力整合各類資源,聚焦人才引進招聘、人才教育培訓、人才公寓建設、人才綜合服務等,全力為人才提供高效、精準、優質的全鏈條服務,全力打造人才生態“綠水青山”,讓人才在忻有用武之地、無后顧之憂。
去年,忻州市高標準、高品質承辦山西省專家休假療養活動,32位來自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醫療衛生等領域的省級專家在忻參觀考察、休閑療養、互動交流、碰撞思維,周到細致的服務贏得專家高度贊譽。全面升級人才沙龍,舉辦“忻興向榮向未來”青年人才之夜活動,邀請科創驛站科研團隊、博士服務團、“科技副總”、高層次青年人才、在忻實習實訓大學生、“學子歸巢”工作站負責人、忻州古城“忻青年”團隊等青年人才代表65人,圍繞“青才在忻話未來”主題開展交流互動,提升廣大青年人才的獲得感、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
在人才服務保障體系方面,忻州市制定《忻州市省級高層次人才服務指南》,內容包括人才公寓、配偶安置、子女入學、火車站綠色通道、公共交通、文體、景區游覽、酒店消費、公積金貸款等,同步制定《忻州市“桐欣英才卡”服務指南(試行)》,為優秀人才提供創新創業、政務快捷、健康管理等8方面18類服務,并逐人配備人才專員,提升人才服務精準化、集成化水平。協調解決了6名高層次人才子女入學難題。
尤其是,忻州市探索打造“桐欣商務區高端人才公寓+人才周轉房+保障性租賃住房+青年人才驛站”全鏈條人才安居體系。將人才公寓、青年人才驛站一體納入人才安居住房,為人才提供更優質服務、更舒心享受、更便捷生活。桐欣商務區項目加快推進。云北小區首批96套人才周轉房具備拎包入住條件,已入住10名博士人才。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新的征程,忻州將繼續以海納百川的胸懷聚才匯才,以活力迸發的機制引才育才,以筑巢引鳳的方式用才留才,以近悅遠來的生態惜才愛才,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忻州篇章提供堅強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王利強 馮曉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