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聲樂作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情感,尤其在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交織的時代浪潮下,高校民族聲樂教育更是肩負著傳承與創新的雙重使命。而受教學理念、方法、資源等諸多方面的限制,目前高校民族聲樂教育模式仍暴露出諸多問題,如傳統“口傳心授”的教學模式依舊流行,教師示范演唱、學生模仿練習的現象客觀存在,引發了一系列課堂氛圍較為沉悶、教學節奏缺乏活力等“蝴蝶效應”。加之課程結構單一,聲樂教育對民族音樂文化理論、民族聲樂歷史、地域風格特色等課程的設置相對不足,學生如同在單一音階上徘徊,整體學習效果大打折扣。這一背景下,如何改革與創新民族聲樂教育模式,突破傳統教育的泥潭,奏響民族聲樂教育的新樂章,成為高校聲樂教育的重要課題。
一、文化為魂:教學理念的革新
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領域中,傳統的教學理念過度聚焦于發聲技巧的雕琢,而忽略了樂器所應演奏出的靈魂——文化內涵。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聲樂文化相互交織,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著獨特的表現形式,從文化傳承角度看,民族聲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若僅注重技巧訓練,學生的聲樂學習也會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要想推動新時代下高校民族聲樂教育模式的改革,首先應從文化著手,以“文化為魂”推動教學理念的革新,從“頂層”滋潤民族聲樂教育的土壤。以維吾爾族民歌教學為例,在文化教育理念的導向下,教師不僅局限于對旋律、發聲的講解,而是站在文化內涵的角度,打通通往維吾爾族文化世界的大門,從新疆廣袤大地的獨特地理風貌講起,到維吾爾族人民熱情奔放、能歌善舞的生活習俗;再從古老神秘的西域文化傳承,到現代社會中民族文化的融合與發展,全方位呈現維吾爾民歌的文化內涵,彰顯歌曲背后的歷史脈絡。有了文化的注入,當學生賞析歌曲時,會自然聯想到維吾爾族人民在歡慶節日時用歌聲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繼而更能領悟歌曲中歡快節奏、獨特裝飾音所蘊含的情感密碼。課堂中歌詞中文化意象的剖析,如同解讀一首優美的詩篇,探索每一個詞匯、每一句歌詞中蘊含著的民族記憶、宗教信仰和價值觀念。如此,學生在賞析或演唱時,不再是機械地發出音符,而是將個人情感投射至維吾爾族的文化情境中,用歌聲講述故事,用音樂傳遞情感,真正成為民族聲樂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
二、多元和聲:教學內容的重構
傳統的民族聲樂教學內容的扁平化、割裂性嚴重,未形成一個系統性的、連貫性的整體教學框架,雖有其基礎之美,但缺乏和聲的豐富性與層次性。因而,聚焦于民族聲樂的總體框架,構建“多元和聲”的教學內容體系,為民族聲樂課程融入多彩的“和聲織體”,使其更加飽滿,更加富有層次。一方面,在傳統課程基礎上融入“民族音樂史話”的音樂文化板塊,帶領學生穿越時空,探尋民族聲樂的起源及發展脈絡,從古代宮廷雅樂到民間山野之歌,從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到現代民族聲樂的創新演變,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成為學生汲取文化養分的源泉;同時,增設“民族音樂美學鑒賞”環節,進一步使學生沉浸于不同民族對音樂的獨特表達之美,領悟其背后的哲學思想、審美意蘊,提高審美觀念,涵養審美境界。另一方面,構建特色選修課程體系,開設民族音樂選修課程,為感興趣的學生提供深入探索不同民族聲樂風格的機會,以“彩云之南的歌聲——云南民族聲樂研習”為例,設計項目活動,與學生一同研究傣族、哈尼族、彝族等云南少數民族的聲樂特色,深入而全方位地領略云南民族聲樂的獨特魅力,如學習傣族孔雀舞般輕盈靈動的發聲方式,模仿哈尼族民歌中高腔與低吟的巧妙轉換,體會彝族火把節歌曲中的熱情與豪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設計實踐探究活動,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進民族聚居地,親耳聆聽、親身感受原汁原味的民族聲樂,與民間藝人交流學習,記錄珍貴的音樂素材,獲得廣而深的文化熏陶。以實踐活動為媒介,構建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奏響相互呼應、相互襯托的樂章,使學生在多元學習體系中構建起全面而系統的民族聲樂知識架構,培養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為未來的藝術發展之路夯實基礎。
三、互動協奏:教學方法的創新
傳統的民族聲樂教學方法多集中于理論講解及示范演唱,師生以及同學之間的互動相對不足,實踐機會也較為有限,而聚焦于“互動協奏” 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打造出活躍、生動的聲樂課堂,在互動協作中點亮思維,全面提高音樂賞析水平。如在藏族山歌的演唱風格賞析期間,可將學生分成小組,分別從歌曲旋律特點、歌詞意境、演唱技巧以及文化背景等多個維度展開討論,期間各小組成員各抒己見,發表獨特觀點,有學生憑借敏銳的音樂感知力分析出旋律中的高原風情,也有學生在藏族文化的研究中感受到厚重的宗教情懷,還有學生結合個人經驗,捕獲了藏族山歌中發聲和裝飾音處理上的經驗。在激烈討論中,學生們相互啟發、相互學習、相互帶動,深入解碼歌曲內涵。緊接著,開展合作演唱項目,將課堂的互動協奏推向高潮,在反復磨合的合作中,學生從最初的“各自為政”實現了到“默契配合”的邁進,學會了如何在節奏、音準、音色和情感表達上相互協調。而不同特長的學習各盡其能,參與到作品的編曲中、配器中,乃至舞臺設計中,充分發揮個人才能,展現獨特創意。如擅長繪畫的學生為舞臺設計出富有民族特色的背景畫面,對音樂理論有深入研究的學生嘗試對傳統旋律進行新穎的編曲;組織協調能力突出的學生則負責整個項目的統籌安排。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從傳統的“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和“啟發者”,穿梭于各個小組之間,適時給予指導,提出針對性建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在多種元素的加持下,課堂煥發了嶄新的活力與創意,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及綜合藝術素養得以發展,繼而在民族聲樂的學習道路上邁出更加自信、堅實的步伐。
總而言之,新時代下高校民族聲樂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滿足高校聲樂專業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迫切需求,更是深挖課程內蘊和價值的關鍵之舉。面對時代的高速發展,文化復興浪潮的悄然興起,高校唯有持續秉承創新教育的理念,加大對先進、優質教學方法的應用,方能為聲樂課堂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培養出更多適應時代需求的高素質民族聲樂人才,讓民族聲樂這朵藝術之花在中華大地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作者:羅輝,廣西科技師范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