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京東高調進入外賣業務,“平臺大戰”又一次爆發。時下,外賣行業已進入存量趨穩、增量調整的競爭階段,各大平臺競爭態勢可謂劍拔弩張。競爭原本是市場活力的具象化體現,但競爭若演變為單純的價格戰、速度戰,反而可能適得其反,讓平臺之間的競爭成為商戶之間的“內卷”,價格戰的成本向中小商戶轉嫁,從而陷入低效、內耗的怪圈。如何讓競爭促進行業健康發展,而非走向惡性循環?這需要平臺慎重考慮,理性決策,以真正的品質和溫度贏得市場認可。
一、良性競爭加劇有助于優化行業秩序
競爭是推動市場進步與效率提升的核心機制,是被主流經濟學奉為圭臬的市場特質。當前,外賣平臺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由傳統的“企業競爭”演化為“平臺競爭”。平臺間競爭的良性結果應該是,行業運行效率不斷提高,商戶盈利模式持續優化,消費者權益得到更好保護。
當前,外賣行業展現出更加系統化和生態化的特征。平臺方面,平臺與商戶、騎手、消費者、數字化運營商、上下游供應鏈等要素共同構建起數字生態系統,通過范圍經濟和多棲服務增強競爭力,在多領域實現成本協同與服務融合。用戶方面,用戶遷移自由度和信息透明度的提升,也讓少數平臺保持充分競爭,契合“可競爭性理論”的邏輯。這類系統性競爭也推動平臺在跨場景中構建商業閉環,實現用戶黏性和收益轉化。騎手方面,在多邊平臺結構下,平臺不斷改善履約環節的消費者體驗與騎手權益,正通過派單優化、服務分層等策略在多方之間實現利益平衡。與此同時,滴滴、抖音、京東等平臺先后發起的跨界競爭,也進一步體現出外賣市場層次的豐富性。
總體來看,外賣市場的靜態結構并沒有影響競爭的持續進行,反而激活了效率邊界和多元供需,為外賣行業的持續優化與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
二、外賣平臺競爭不能讓商戶陷入“價格戰”
良性的競爭自然有利于行業的長遠發展,但是近日來的外賣大戰,正現出粗放的“價格戰”模式,甚至“卷”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新進入平臺為了快速獲得市場份額,采取低價補貼、強控流量等手段,用“3.9元一杯咖啡”“2.9元漢堡套餐”“0元配送費”等極端優惠吸引眼球,比平臺發展早期的補貼大戰更為激烈。可以說,這種“卷補貼”“卷價格”的競爭方式,不僅短期內擾亂了政策的競爭秩序,在長期也是行不通的。
一方面,平臺發起的低價競爭會加重中小商戶負擔,“內卷”成本向商戶轉嫁。數字經濟環境下,平臺提供了商戶接觸消費者的新渠道,也帶來了運營效率的提升機會,本身有利于商戶發展,但如果一味“內卷”,外賣平臺的競爭方式難免會從追求服務質量、效率提升的“正和博弈”滑向價格互耗、結構失衡的“零和博弈”。這不僅不利于實現效率紅利的公平分配,還進一步損害中小商戶的生存環境,并對整個產業鏈的長期發展形成結構性掣肘。平臺聯合部分商戶發起巨額補貼,人為形成低價,看似是平臺承擔了這部分補貼成本,讓利給消費者,但這種只給少數和平臺合作的商戶帶來了流量和銷量。其他沒有參與價格補貼合作的商戶受此價格沖擊,會產生普遍的銷量下滑,而為了維持經營,商戶也會不得已進行降價,從而使整個行業進入低價競爭的惡性漩渦。此外,一旦消費者形成了低價心智,就會更偏向于實施了“價格戰”的商戶,導致劣幣驅逐良幣,不利于形成穩定的消費預期。整體來看,平臺發起的價格競爭,最后的成本實際上要由商戶來承擔。
近日,已有商戶反映,某平臺“滿15減14”活動中,平臺只承擔9元補貼費用,商戶則需要承擔5元費用。平臺相對于商戶,具有明顯的議價優勢,長期來看,平臺為達成盈虧平衡,一定會采取和商戶分攤價格補貼成本,甚至是將補貼成本全部轉嫁給商戶的策略,即“低價換流量”,長期來看加重了商戶的經營負擔。長此以往,如果流量分發高度依賴平臺基于價格的推薦機制,中小企業很難依靠品牌或產品自身優勢獲得穩定曝光,只能通過買流量、打折促銷、投放廣告等方式參與“競價排名”。在這種機制下,原本以產品質量和用戶服務為核心的企業經營邏輯被逐步弱化,轉向對低價算法規則的適應與博弈,導致數字化轉型偏離了初衷,成為一種被迫參與的“技術負擔”。
另一方面,內卷式競爭容易降低產品質量,損害消費者權益。表面上看,更低價格的產品似乎是平臺讓利消費者,實際上卻是將補貼成本向商戶和騎手轉嫁。在平臺間競爭激烈、生態碎片化的背景下,中小商戶反而面臨越來越大的數字化“摩擦成本”。
為了搶占不同平臺的流量入口,商家不得不同時入駐美團、餓了么、京東等多個平臺,每個平臺的用戶畫像、規則設定、運營策略又各不相同。這種多平臺運營大幅增加了企業在技術適配、內容優化、客服響應、營銷投入等方面的支出,既拉高了運營成本,又分散了經營重心。特別是,平臺通過控制搜索排序、曝光機制等方式,將流量集中分配給參與低價活動的商戶,迫使商戶卷入價格戰,否則就面臨“流量斷供”的風險。這一邏輯下,商戶不得不壓縮產品成本以維持參與門檻,最終導致產品品質下降、服務體驗退步。更為嚴重的是,平臺通過大數據和算法挖掘商戶的“利潤空間”,實施精細化抽成與競價推廣,擠壓了實體企業正常經營的利潤邊界。長此以往,企業喪失了通過差異化、高質量產品爭取溢價的空間,也失去了投入研發、品牌建設的內在動力。
在傳統經濟范式中,利潤是企業擴大再生產、投入創新的主要激勵源泉,而當高質量產品在平臺機制中無法獲得合理回報時,商戶甚至會主動降低品質、追求短期收益,逐步演化出低價、低質、低利潤并存的最差市場均衡。這種由不合理競爭機制誘導出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不僅降低了供給端質量,也破壞了用戶對平臺的長期信任,還讓消費者權益受到損害,最終形成三輸局面。
總而言之,若平臺沿用價格戰等方式,易將餐飲行業又拖入“內卷”泥沼;若讓商戶承擔平臺補貼成本,則是另一種“低價換流量”的競爭手段。在平臺經濟不斷演化的當下,如何跳出“以低價換增長”的舊邏輯,重構可持續、可競爭、可共贏的行業生態,將是外賣平臺從內卷走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躍。
三、要“卷”就“卷質量”“卷溫情”
外賣平臺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載體,其競爭形態已成為觀察整個數字生態運行邏輯的重要窗口。在當前平臺間競爭日趨白熱化、結構性問題不斷加劇的背景下,唯有從“內卷化”走向“優質化”“人本化”,將“速度競爭”轉向“溫度建設”,方能真正實現平臺治理的轉型升級。未來的平臺競爭,應是一場比“誰更尊重人”、比“誰更重視質量”的深層博弈。
首先,以“卷溫情”回應道義關切,提升平臺的社會責任感。平臺經濟并非脫離社會結構的孤島,其應將科技優勢轉化為關懷工具,推動“技術向善”。這意味著平臺不能再單純依靠壓縮人力與時間成本來提升效率,而應通過防疲勞機制、動態派單權、路線彈性調節等方式,給騎手更多人性化空間。例如,平臺可以設置“每日工作上限”“持續接單強提醒”等功能,以算法賦能勞動保護,提升職業尊嚴。換言之,要敢于讓生活慢下來、讓工作節奏慢下來,并提高工作條件。平臺還應探索社保接入、節假日保障、家庭關懷等綜合保障機制,讓勞動者感受到平臺“不僅重績效,也重情感”的價值理念,如為騎手提供配偶就業輔導、子女教育支持、居住協助等,真正從“生計型平臺”邁向“生活型平臺”。讓道義不再只是呼吁,而是由制度承載的溫度落點,促使平臺競爭兼顧社會溫度。
但也應注意,提高靈活就業群體的保障水平及福利待遇并非一蹴而就,在扎實推進過程中要避免將靈活就業社保政策作為商業營銷的工具,將商業競爭轉化為民意競爭、道義競爭,將公共政策訴求異化為營銷工具。
第二,推動平臺“卷質量”,讓科技賦能優質供給。良性競爭的本質,不是拼補貼和燒錢,而是比誰能為用戶提供更優質、更有保障的服務體驗。平臺應將資源更多向“質量型商戶”傾斜,在流量分配、推廣費用、廣告支持等方面形成反向激勵機制,倒逼商戶提升產品質量與服務標準。鼓勵商戶進行品牌建設,提高自身品牌價值。同時,應加強對知識產權與品牌價值的保護機制,防止“劣幣驅逐良幣”“數據反向壓榨”等現象,使商戶能在良性激勵中投入創新。
平臺之間亦應“比質量”而非“比價格”。鼓勵平臺主動打響“高質量、低投訴、優服務”的競爭標語,讓用戶看到差異化服務、商戶感受到公平化規則。例如,提升產品驗真能力、優化客服響應速度、提升履約保障率等,都是數字平臺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方向。
第三,加強平臺機制和規則治理,保障科技倫理與契約公正。當低價算法主導資源配置與收益分配時,其規則的設定便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倫理問題。平臺應對規則和機制進行更全面的思考,對算法進行分級管控與責任追溯,特別是涉及流量分發、費用結算、客戶評價等核心環節,應設置透明、公正、可申訴的反饋機制,防止操作黑箱化。特別是,平臺不能用流量作為主要“誘餌”,片面引導商戶拼速度,拼低價。
同時,平臺應正視平臺與用戶、商戶、勞動者之間存在的不對等關系,避免利用規則制定權制造強制性綁定或不平等交易。例如,“僅退款”等高度傾斜消費者的政策雖初衷善意,但在執行中往往損害商戶利益。今年,拼多多、淘寶、抖音、快手、京東等多個電商平臺將全面取消“僅退款”,這體現了平臺規則對多方利益的平衡。
第四,培育可競爭性生態系統,推動平臺間理性競爭。平臺經濟的良性發展,關鍵在于“可競爭性”而非單一維度的“市場集中度”。應鼓勵平臺間比拼產品創新、服務體驗、用戶滿意度等“軟實力”,而非通過資本驅動和市場封鎖阻斷潛在競爭者的成長路徑。政府監管在此過程中應發揮引導與規范的雙重作用:一方面,鼓勵平臺基于場景、供應鏈、服務鏈等開展差異化競爭;另一方面,明確規范平臺并購行為、反對排他協議、限制數據壁壘的形成。
同時,要強化“平臺+產業帶”的融合機制,鼓勵核心平臺企業將技術能力、數據資源、營銷網絡向中小企業開放,培育數字化產業生態鏈,實現“以大帶小”的協同成長格局。在監管層面,應探索建立跨平臺、跨行業、跨區域的“生態治理機制”,對平臺的行為進行動態監測、分類治理,推動平臺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協同發展。
(作者:劉誠,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文章據“經濟觀察網”,轉發時有改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