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紅玲(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孫曉鳳(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后)
數字經濟是伴隨著數智文明興起的新經濟形態,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也正在重塑生產力的要素結構、動力機制及發展模式,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代表,構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典型范式。深入研究數字經濟賦予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質和邏輯范式,是豐富和完善新質生產力理論創新的重要內容,對于把握時代變局、搶占發展先機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數字化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一般屬性和質態特征
認知新質生產力,歸根結底是要揭示新質生產力的特質。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的產物,注入了時代基因,具有時代特征。數字經濟時代,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廣泛應用并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數字化成為時代的基本底色,數化萬物改變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運行邏輯,也改變了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邏輯。新質生產力正是在這種巨大的經濟社會結構性變遷中孕育而生的,是生產資料、生產方式在顛覆性的數字化變革中重新組合、不斷創新和優化演進的結果。所以,數字化構成新質生產力的時代基因,賦予了新質生產力新的內在屬性和外化質態。
從屬性上看,新質生產力完全不同于既往工業經濟時代的生產力,數字化賦予新質生產力新的動力屬性、要素屬性、工具屬性、生產屬性和價值屬性。數字技術群落的創新應用成為新時代生產力形成的新動力,數據成為新要素并發揮關鍵要素作用,與此同時,生產工具、生產資料也被快速數字化,數字化的動力、數字化的要素、數字化的工具加快了生產方式和價值創造模式的數字化重構,由此形成新的生產力質態和結構關系,構成新質生產力??梢姡瑪底只貥嬃松a力,新質生產力是以數字化為始端的生產力的重新演化,是不同于工業時代的生產力創新。新質生產力具有數字化基因的獨特屬性,而不是工業經濟體系下舊質生產力的延伸提升。
從質態上看,新質生產力數字化屬性正在不斷外化,并日益顯性。一是生產要素數字化程度日益提高,勞動力、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都在不同程度地數字化。二是企業數字化和產業數字化程度日益提高。數字技術、數字經濟驅動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在經濟中的占比日益提高,對經濟的貢獻也越來越大。三是經濟的數字化程度日益提高。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與傳統實體經濟不斷融合,經濟發展方式和增長模式日益趨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數字經濟對經濟的貢獻日益增大,經濟社會日益趨向數字化高質量發展質態。
以需求端為起點重塑價值創造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根本邏輯
數字化突破了工業時代的信息不對稱、資源邊界以及供需割裂問題,借助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理論上可以有效實現需求端與需求端的融合、需求與供給的融合、供給與供給的融合,從而打破傳統生產力價值創造的邏輯,產生全新的要素組織方式和生產方式,形成新質生產力新的價值創造邏輯,即資源配置從供給主導轉向需求主導,生產活動從權利驅動轉向數據驅動,產品輸出從標準化規模生產轉向個性化定制供給,從生產什么消費什么轉向需要什么生產什么。
數字化打破供求兩端分割的底層結構,數據實現供需兩端的連接和融合,數字技術帶來需求信息向生產供給端的即時傳遞,數據要素擴展了生產的資源邊界,這些使不斷升級的需求能夠得到更為及時、高效、便捷、精準的滿足,使以需求為主導的生產力成為可能并得以實現。也就是說,新質生產力是一種以需求端為起點來配置資源、組織生產的經濟活動。需求主導生產力的形成,是新質生產力的始動因。
以數據為基礎的生態化驅動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動能模式
不同于以往歷次的科技革命,新一輪科技革命是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技術群落性的創新突破,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量子技術、數字孿生等多種數智技術創新相繼迸發,首先就是賦予新質生產力全新的、多源的、動態化的動力結構,而非單一的技術驅動。多種數字技術融合應用、相互促動,不僅創造了層出不窮的新智能化生產工具,也直接改變了社會資源結構,數據的作用和價值凸顯。各種數字技術疊加并智能化廣泛應用形成一個萬物互聯、萬物數化的世界。在這個數化萬物、數聯萬物、數融萬物的世界中,在多源技術創新驅動的產業顛覆性變革中,生產力驅動機制發生結構性變化,由多源、單點發力逐漸向生態化系統驅動模式演進,形成新質生產力新的動力系統。
也就是說,新質生產力是一種以生態化動力結構系統為驅動機制的生產力系統。不同于工業時代以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來提高生產力效應的機械驅動機制,數字經濟賦予新質生產力以數據為基礎、以各種IP為核心、以自組織鏈接為特征、以生態化結構為動力的驅動模式,形成一種多源的、高效的、有機的驅動機制,這種生產力驅動機制具有極強的生命化的主動性、適應性和自調節性,不僅可以放大生產力效能,還可以激發出無限新的生產力潛能。
以創新為引擎的共創共生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結構范式
新質生產力是一種以創新為引擎,以共創、共生為本質特征的生產力結構。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技術的驅動,改變了事物連接的底層邏輯,改變了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鏈接方式和組織關系,形成新的社會結構和生產關系。這種關系反射到經濟層面,推動經濟主體關系不斷從競爭關系轉向競合關系,再到合作共贏關系;反射到企業層面,在以需求為主導的融合趨勢下,縱向上,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不斷走向協同、融合、共創、共生和共享,橫向上,供需兩端企業也在不斷走向雙向協同、融合、共創、共生和共享。協同、融合、共創、共生、共享成為與數字化生產力相適應的一種普遍的組織關系和生產力結構。這種生產力結構關系以服務共同的用戶為引領,以高效、精準、集成的供給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多元的、動態的需求,共同創造高質量的生產力,也能更好地釋放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減少生產過剩和浪費,避免周期性危機的出現,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良性發展。
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高效能、高科技的生產力,融合了創新、協同、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為有效破解傳統經濟發展弊端提供了方法和路徑,開辟了高質量發展的新方式、新路徑。當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當務之急是要深化對新質生產力本質的認識,從理論上廓清新質生產力的邏輯特征和內涵特質,厘清數字經濟賦予新質生產力形成發展的實踐進路和邏輯脈絡,加強新質生產力實踐的理論總結,跳出傳統生產力研究框架和慣性的思維定式,站在時代的高度和數字化大背景下,把握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時代特質和邏輯范式,以新思維、新視角、新框架構建新質生產力的理論體系,為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實踐提供有益指導,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