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質科學探索的浩瀚星空中,中國地質調查局長沙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以下簡稱“長沙中心”)分析測試實驗室猶如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從荒蕪中艱難起步,在磨礪中不斷蛻變,于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浪潮中破浪前行。這座實驗室的發展歷程,不僅是地質分析技術迭代升級的生動寫照,更是一部以改革創新為筆,奮力書寫轉型發展新篇章的壯麗史詩。
軍魂鑄基:逆境突圍的涅槃之路。2020年,長沙中心分析測試實驗室自拉薩回遷寧鄉,彼時的困境猶如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橫亙在前。高精尖儀器設備嚴重匱乏,關鍵崗位技術骨干大量流失,就連最基礎的實驗室資質也遙不可及,整個實驗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僵局。陳舊的設備蒙塵于角落,寂靜的實驗室中,科研人員在迷茫中翹首期盼轉機。
剛從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交流而來,擔任實驗室負責人的譚靖,面對“一窮二白”的困局,沒有絲毫退縮。他以堅定的目光和激昂的話語,點燃了團隊的斗志:“我們都是曾經身披戎裝的‘黃金兵’,軍人的字典里沒有‘退縮’二字!軍魂不能丟,血性不能忘!沒有資質,我們就努力爭?。患夹g力量不足,我們就廣納賢才;設備陳舊,我們就更新換代;業務停滯,我們就開拓創新。只要信念堅定,就沒有翻不過的山,跨不過的坎!”
在譚靖的鼓舞下,團隊重拾軍人“退伍不褪色,轉改不轉志”的信念,從零開始,踏上了一段浴火重生的奮進征程。他們以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在困境中尋找突破口,在挫折中積累經驗,逐步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
破繭成蝶:跨越發展的進階之路。在長沙中心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實驗室團隊積極主動作為,通過廣泛走訪業內兄弟單位、深入開展專家論證等一系列務實舉措,全面推動硬件設施和技術能力的迭代升級。短短幾年時間,實驗室便實現了華麗轉身,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突破性成果。
在硬件設施建設方面,團隊對實驗室進行了全面改造升級。精心優化水電供應系統,確保設備穩定運行;精準配備溫濕度控制系統,為儀器創造適宜的工作環境;科學規劃實驗場地,明確劃分化學分析區、樣品制備區、儀器操作區等功能區域,有效避免交叉污染,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大力引進高端先進設備,對老舊儀器進行維修和更新,目前已擁有124臺(套)化學分析測試與樣品加工設備,為高質量檢測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硬件基礎。
人才隊伍建設是實驗室發展的關鍵。團隊實施積極的人才引進戰略,通過崗位鍛煉遴選、社會公開招聘和校園精準攬才等多種方式,吸納了7名優秀專業人才,為團隊注入了新鮮血液。此外,還構建了完善的“外培內訓”人才培養體系。先后50余次選派技術骨干到湖北省地質局、武漢地調中心、湖南省地質調查所等行業單位交流學習,通過聯合開展科研項目、技術研討、人員互訪、業務講座等形式,引進前沿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不斷完善實驗室質量管理和內部培訓體系。推行“師帶徒”培養模式,讓經驗豐富的老職工與新入職人員結成對子,進行“一對一”精準指導,幫助新員工快速成長。同時,定期選派技術骨干參加國內外高端行業會議和學術交流活動,及時了解行業前沿動態。通過這些舉措,打造了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充滿活力的人才隊伍,為實驗室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2022年12月,實驗室成功獲得國家級CMA檢測資質證書,目前認定參數已達529項,覆蓋巖石、土壤、水質、水系沉積物等5大類19個產品,充分展現了其在分析檢測領域的專業實力。近日,實驗室又順利通過地球化學調查項目樣品分析測試能力(54項)考核,這不僅是對其檢測技術精準度和可靠性的權威認可,更是對其實力的充分肯定。從艱難起步到行業領先,實驗室的每一步跨越,都凝聚著中心黨委、領導的關懷和全體成員的辛勤付出,彰顯了分析測試人員不畏艱難、勇于創新的精神風貌。
微光成炬:堅守初心的篤行之路。實驗室的工作,猶如一部精密的科學儀器,每一個操作環節都容不得半點馬虎。從精確稱量、精準溫控到科學用水管理,從器皿清洗到儀器參數調試,每一個細節都至關重要,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在這片看似安靜的天地里,涌動著科研人員火熱的激情,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守崗位,在分析檢測的戰場上默默耕耘。
明小銀是金元素測試的技術骨干,長期奮戰在巖石、土壤樣品中金元素分析的一線。針對傳統錐形瓶清洗方式耗時費力、清潔效果不佳的問題,他利用業余時間反復鉆研、試驗,經過無數次的失敗,終于成功發明了沖水洗瓶裝置并獲得專利。這一創新成果極大地提高了錐形瓶的清洗效率,為科研生產節省了大量時間,成為實驗室創新實踐的典范。
劉雁峰承擔著碘元素測試的重要任務。在地球化學調查項目樣品分析測試能力(54項)考核的關鍵時期,他的妻子剛剛分娩,家庭急需他的照顧。然而,面對實驗室對數據精準度的極高要求,他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毅然選擇堅守崗位。連續20天,他白天在實驗室爭分奪秒地分析碘元素,夜晚抽空回家照顧妻兒。最終,他的努力換來了考核數據一次性通過的好消息,而他的堅守與付出,也詮釋了科研人員的責任與擔當。
創新領航:匠心筑夢的騰飛之路。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實驗室始終以“追光者”的姿態奮勇前行。水質分析團隊組長鐘奕昕常說:“科研不能被動等待問題,而要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團隊秉持這一理念,以迎難而上的勇氣和堅韌不拔的毅力,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工作中的難點,將“問題清單”轉化為“滿意答卷”。
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實驗室在科技創新領域碩果累累。通過優化實驗流程、改進設備性能,檢測效率大幅提升,能夠快速、精準地完成大量分析檢測任務,有效提高了生產效能。同時,積極開展銻礦石標準物質研制等科研項目,不斷拓展科研領域,提升科研水平。在學術研究方面,團隊獲批專利20余項,發表SCI、EI及中文核心論文10余篇,充分展現了其深厚的科研實力和學術水平。這些科技創新成果,是實驗室不斷發展壯大的有力見證,也是團隊智慧和汗水的結晶。
夜幕降臨,實驗室依然燈火通明,科研人員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這里的每一臺設備都承載著科研人員的匠心,每一組數據都凝聚著探索者的執著,每一項成果都閃耀著創新者的智慧。站在新的起點,團隊將以“歸零”的心態重新出發,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人才培養為根本,在地質科研的廣闊天地中乘風破浪,為保障礦產資源勘查和地球化學調查工作提供更加堅實的技術支撐,書寫分析測試科研人轉型發展的新篇章。(顏巧麗 易瑩 謝明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