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消費成為當下青年消費的一個新亮點,也給消費市場帶來了新機遇。《2024中國青年消費趨勢報告》指出,近三成青年受訪者會為情緒價值消費。此前,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報告指出,情緒釋放將成為影響年輕一代消費者決策的重要因素。
情緒消費可以理解為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服務時受到情感驅動的消費決策行為,消費者購買商品不僅是基于其物質屬性和使用價值,而且是追求心理、情感滿足和情緒釋放。其核心特征是以情緒價值為主導,超越商品或服務的實用功能,強調通過消費過程獲得心理補償、情感釋放和自我認同。情緒消費經濟現象的出現內生于經濟、文化與社群相互作用的社會情境,一方面體現了消費者在基本物質需求滿足之后會選擇對更高級的精神需求(如自身的情感需求,緩解焦慮、填補情感空缺等)作出策略性反應,特別是年輕消費群體對商品或服務多維度多層次的差異化追求;另一方面體現了供給側基于數據驅動的共情創新,企業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消費者參與等方式對產品進行創新以積極匹配和響應新消費需求。心理學的“情感調節理論”和“自我補償機制”指出個體可以認知自己的情緒類型,采取相應的策略提高自己的情緒健康和心理幸福感,年輕人的情緒消費體驗行為通過商品符號化被賦予了社會和精神層面的意義。
情緒消費還具有情感符號的商品性、服務消費的虛擬性、網紅消費的聚集性、瞬時消費的非功能性或體驗性等特征。具體的表現形式復雜多樣,包括商品情緒消費,即通過商品價值滿足情感需求,如潮玩、解壓神器;服務情緒消費,即滿足即時性的心理需求,如情感陪伴;基于不同場景的文旅休閑娛樂藝術等消費,即通過消費體驗與代入感滿足消費者不同的心理與情感需求,如網紅打卡點、City Walk等。
情緒消費在時下流行,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一是消費升級的趨勢變化。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年輕消費群體對社會心理需求具有更好更高滿足的要求。特別是“Z世代”是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階段成長起來的,這一時期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得到了較大滿足,當他們成為商品服務消費的主力軍后,其對精神需求的滿足也會更高。二是年輕消費群體的消費觀念轉變。伴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數字經濟對社會經濟文化帶來全方位沖擊,年輕人工作節奏快,或成長中存在著陪伴缺失,社交網絡發展與亞文化群體壯大,他們對減壓、情感陪伴、自我認同、社交表達、價值認同等情感訴求高,網絡經濟的發展為年輕人提供了更易觸達、性價比更高、社交歸屬性強、即時性滿足強的情緒消費品和多維社交消費場景。三是技術與商業模式創新的供給側改革創新?;ヂ摼W與社交媒體的普及加速了情緒消費發展,電商平臺通過算法推薦、網紅種草等策略精準觸達用戶情感需求,而虛擬現實(VR)、人工智能(AI)等技術則創造了沉浸式體驗場景,這些新消費模式的出現都促進了情緒消費的流行。
當前,情緒消費整體上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一是更為重視精神消費需求,從物質產品的消費向精神消費、文化消費快速轉變的發展趨勢;二是更為重視細分市場的塑造,目前已出現的一些細分領域包括虛擬服務、IP經濟、寵物經濟、技術賦能的體驗消費等新的消費產品或消費業態,新的消費產品或消費業態充分采用了現代流通方式,其創新形式不斷裂變,細分市場規模成長非常迅速;三是文化消費國潮IP受到年輕人追捧,推動了中國文化的海外積極傳播,也推動了中國企業的全球化與國際化發展。
情緒消費產品或消費業態發展快速,其背后可能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如消費者隱私泄露,需要防范消費者個人信息數據被濫用。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相較于物質消費品,服務消費品的消費中消費者信息不對稱性更強,對此類消費商品的服務供給需要加強行業規范。情緒消費依然存在著一些法律與道德爭議或消費陷阱,未來在行業監督、消費者教育、平臺監督以及政策法律法規方面需要不斷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