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點】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這一重要部署為文旅產業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文旅產業正成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通過文化名片打造、產業聯動發展、消費升級引領、科技創新賦能等路徑,為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
以文旅深度融合為引擎,持續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文旅深度融合是激活城市文化生命力、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城市文化名片的塑造,需要系統梳理城市歷史、民俗、古建等文化資源,繪制當地文化基因圖譜,將文化要素轉化為可傳播、可消費的現代文化產品。如青海西寧充分挖掘高原地區特色資源優勢,精心打造避暑旅游、生態旅游,提煉城市文化IP,打造辨識度高、差異性強、契合城市特色的文化名片。通過文旅融合,城市文化名片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經濟等的橋梁和講述中國故事的鮮活載體。
以文旅深度融合為引擎,驅動產業協同共生,構筑城市全域經濟新生態。城市經濟發展需要各產業之間協同合作,形成互補和增值效應。文旅融合通過整合不同產業資源,實現要素的優化配置和價值增值。通過“文旅+”模式,將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產業有機結合,助推城市產業體系從“單點突破”向“全域聯動”轉變,形成多產業協同發展的良性生態。如四川成都構建“美食牽引、文創賦能、賽事引流”的多產業協同發展網絡;“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形成“賽事搭臺、旅游唱戲、產業受益”的良性循環。這些模式不僅提升各產業的經濟效益,豐富旅游產品的種類和內容,還為游客提供多樣化和個性化體驗。同時,文旅融合還催生休閑觀光農業、工業旅游等新業態,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價值提升,為推動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以文旅深度融合為引擎,驅動城市消費結構優化升級。文旅深度融合通過提升消費層次、拓展消費場景、創新消費模式,進一步推動消費結構優化升級。消費層次上,文旅融合推動消費從“吃住行”基礎物質需求向非遺體驗、文博展覽等高層次精神文化需求轉變。場景拓展上,“文旅+”打破傳統邊界,“文化+商業”催生歷史文化街區、文旅綜合體,實現購物、娛樂與文化體驗融合;“文旅+科技”打造如《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等沉浸式空間,促進單一消費轉向復合消費。消費模式創新方面,文旅融合催生體驗經濟與共享經濟。鄉村文旅中的農耕體驗、茶文化研學等項目,推動實物型消費向服務型消費轉變。民宿、共享旅游裝備等共享資源,滿足游客個性化、多樣化需求,有力促進了消費結構的多元化發展。
以科技深度賦能文旅,驅動城市更新進程加速。科技賦能文旅,通過5G、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全息投影、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科技手段,開發沉浸式旅游體驗項目,如數字博物館、AR導覽等,提升旅游產品的科技含量和旅游項目的體驗性、互動性。利用大數據分析游客的興趣點,精準推薦個性化的旅游線路和活動,創新消費場景和體驗。同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智能導覽、智能客服等服務,提升旅游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如浙江杭州利用城市大腦系統實時監測景區人流,智能調配交通資源,緩解旅游旺季交通擁堵問題,同步優化城市公共服務體系。
可以說,城市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文化引領、科技支撐、產業協同。在文化名片打造上突出差異化,在產業融合上強化協同性,在科技應用上注重體驗感,讓文旅融合成為城市發展的強勁引擎,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文化效益的有機統一。
(作者:薛華菊,系青海師范大學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