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思政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起來。新時代“大思政課”建設,關鍵在于通過空間融合實現育人要素的系統性整合,將思政教育從傳統課堂的物理空間拓展到社會生活的意義空間。當前,面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需從場域建構、資源整合、主體協同、價值賦能四個維度建構“大思政課”體系,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立體化格局。
強化空間聚合力,解答“何處建構”的場域之問。“大思政課”之“大”,首在空間之“大”。“大思政課”空間的本質是打破單一課堂的壁壘,將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形成由物理空間、虛擬空間、文化空間構成的立體化場域體系。物理空間層面,整合校園場館、紅色基地、企業園區、社區鄉村等實體場域,建立“思政教育實踐基地群”,讓青年在真實場域中感受中國道路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虛擬空間層面,充分運用數字技術構建云端思政平臺,開發VR紅色研學、AI情景教學、大數據分析等功能模塊,打造線上線下融合、虛實場景互動的智慧化育人空間,回應Z世代青年的認知習慣和學習需求。文化空間層面,通過打造思政主題文化長廊、舉辦紅色文化藝術節、開展非遺傳承實踐等活動,讓精神文化要素滲透于空間肌理,形成“潤物細無聲”的浸潤式育人環境。質言之,空間聚合力的關鍵在于突破“教室即課堂”的傳統認知,拓展思政教育的場域邊界,使物理空間成為實踐載體、虛擬空間成為交互平臺、文化空間成為精神紐帶,形成“無處不思政、無時不育人”的空間矩陣。
增強資源整合力,解答“何以支撐”的要素之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大思政課”建設的關鍵在于將散落的育人資源轉化為有機的教育生態。從資源屬性看,要建立“大思政課”資源數據庫,收錄紅色遺址、重大工程、鄉村全面振興案例等實景素材,配套開發教案庫、案例庫、影像庫,提供豐富的物質資源;要挖掘地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聚焦共同富裕、科技創新、生態治理等時代議題,通過課程思政項目、文化研學線路、主題創作活動等形式,拓展豐富的文化資源;要構建“專兼結合、跨界融合”的師資體系,邀請黨政干部、企業家、大國工匠、非遺傳承人等擔任“兼職思政導師”,構建豐富的智力資源。同時,需把握好內生資源與外引資源的辯證關系:既要深耕學校自身的學科優勢、歷史積淀,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政教育資源;又要主動鏈接社會各界,建立“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社合作”長效機制,推動資源的雙向流動與協同創新。簡言之,資源整合力的關鍵在于打破資源壁壘,通過系統化整合、項目化運作、專業化轉化,使各類社會資源成為“大思政課”的源頭活水,為思政教育注入時代氣息與現實溫度。
激活主體協同力,解答“誰來參與”的動力之問。“誰來參與”是“大思政課”的主體命題,要構建協同共治的多元主體參與格局,使每個主體都成為思政教育的共建者與共享者。學校層面,要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將“大思政課”建設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馬克思主義學院牽頭、各部門協同配合的工作機制,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社會層面,要從“旁觀者”轉向“共建者”,黨政部門提供政策指導與資源支持,企業結合行業特色開發思政研學路線,社會組織借助專業優勢設計社區服務、公益實踐等體驗式思政活動,形成社會資源教育化、教育資源社會化的良性循環。教師層面,要從“知識傳授者”轉向“意義建構者”,既深耕專業領域提升學理深度,也走出書齋扎根實踐前沿,將學術研究轉化為思政素材,將社會大課堂的鮮活經驗帶入思政課堂。青年學生層面,需突出主體地位,通過組織青年理論宣講團、紅色文化研習社等參與式、互動式、沉浸式的學習方式,實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建構”的轉變。概言之,主體協同力的關鍵在于將學校、社會、教師、青年學生擰成“一股繩”,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育人生態。
提升價值賦能力,解答“如何升華”的目標之問。“大思政課”的終極價值在于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需從物理層面的“擴容”升華為精神層面的“鑄魂”。一要實現政治引領賦能,通過在革命圣地開展沉浸式黨課、在鄉村全面振興一線組織實踐研學,在身邊故事中讀懂“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在發展成就中領悟“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在對比辨析中明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讓青年成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二要實現文化認同賦能,依托非遺傳承基地、傳統村落保護項目等載體,開展“非遺里的中國”“鄉音中的鄉愁”等主題活動,讓青年在文化體驗中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激發創新創造的內生動力。三要實現實踐創新賦能,在科技園區、創業孵化器等設置“思政+專業”實踐項目,引導青年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戰略,在解決真實問題中培育擔當精神。概言之,價值賦能力落腳于將資源轉化為精神養分,使“大思政課”不僅成為知識傳播的場所,更成為信仰培育的熔爐、價值塑造的高地,達成“空間即教材、經歷即成長”的育人境界。
“大思政課”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以空間聚合力打破場域壁壘,以資源整合力激活育人要素,以主體協同力構建多元格局,以價值賦能力彰顯時代使命,共同構建起全員參與、全域覆蓋、全程貫通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激勵新時代青年把個人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挺膺擔當、奮勇爭先。(作者:桂澤堃 郝娜)
【本文系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傳媒學院研究基地課題“思想道德教育分眾化、精準化實施機制研究”成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