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來到河南,來到蘭考,站在九曲黃河最后一道彎的黃河東壩頭,撫今追昔,感慨萬千。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滋養了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黃河文明。但它又是一條災害頻發的河流,在1946年以前的幾千年中,黃河決口泛濫達1500多次,較大的改道就有26次。黃河改道決口給蘭考帶來的危害尤為深重,經黃河泥沙覆蓋過的土地十分貧瘠、沙丘遍布,因為大拐彎處形成的“狹管效應”,在故堤、沙丘、村莊形成了上百個風口,風沙、內澇、鹽堿地成了蘭考著名的“三害”,糧食產量極低。蘭考人民長期在極端貧苦中掙扎,當地曾流傳著一首悲涼民歌:“冬春風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勞動半年糧,交租納稅恨官堂。扶老攜幼去逃荒,賣了兒和女,餓死爹和娘。”正是新中國成立以前蘭考人民悲慘生活的真實寫照。
1963年,為根治蘭考“三害”,焦裕祿同志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受村民魏鐸彬翻淤固墳的啟示,找到了治理風沙的科學辦法——遍種泡桐,防風沙;挖溝通渠,排內澇;翻淤換土,抗鹽堿。經過幾十年的持續治理,“三害”得到根治,昔日的風沙窩,早已改造成了米糧川,但是由于以糧謀生、資源匱乏,這里仍長期處于貧困狀態。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蘭考調研,提出了“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三點要求,并強調指出,“要進一步把農村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的戰斗堡壘,多渠道發揮農村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領村民一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關懷和人民群眾的接續奮斗下,蘭考堅持黨建引領,厚植產業基礎,強化政策扶持,增強內生動力,推進鄉風文明,鑄魂鄉村振興,蘭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精彩蝶變。如今,特色產業蓬勃發展,有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蘭考的泡桐作為民族樂器音板的主要木料,不僅奏響了戰天斗地的勝利凱歌,還譜寫著小康共富的華麗樂章。
從昔日風沙窩到今日幸福村,不正是中國廣大農村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的一個生動縮影嗎?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激情滿懷、思緒萬千?是什么力量,創造了這人間奇跡?不由給我許多啟示并進行深思。
制度優勢,彰顯強國偉力。在蘭考這樣一塊自然稟賦惡劣、要素資源匱乏的地區,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只有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巨大優越性,才能凝聚起“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沖天豪氣,開啟戰天斗地的偉大實踐,贏得改天換地的巨大成就。
精神力量,鑄就奮斗豐碑。正是有一代代、一批批信念堅定、以身作則、求真務實、勇于擔當的焦裕祿式的好書記、好干部持續傳承弘揚著焦裕祿精神這一強大精神力量,一茬接著一茬干,才能讓蘭考改革發展的藍圖一步步成為現實。
先進理論,點亮發展征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思想在蘭考有了更深刻更直接的理解和領悟。生態惡劣、糧食歉收,生存溫飽都難以保證,還談何產業發展、人民共富?唯有堅持生態優先,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生態和美、綠色發展,才能產業興旺、社會和諧、人民幸福。
科學方法,鋪就振興坦途。蘭考成功治沙,是因為焦裕祿同志找到了尊重自然規律、科學務實可行的除害方法,精準施策、系統治理。蘭考成功脫貧,也是因為因地制宜培育壯大了家居制造、食品加工和新能源三大主導產業,在脫貧攻堅中同步推進城鄉統籌發展,認準航道就乘風破浪、披荊斬棘、勇毅前行。
暮春時節,桐花盛開,粉紫色的喇叭花仿佛在向人們傳唱,“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焦裕祿同志離開我們60多年了,但焦裕祿精神跨越時空,永遠不會過時,將一直給予我們信心,永遠激勵我們前進。
(作者:陳杰,系杭州市委黨校2025年春季中青一班、市政府辦公廳)
【本文轉載自“杭州學習平臺”,轉發時有改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