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實現技術革命性突破、以技術創新推進產業創新實現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從而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這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本路徑。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需要相應的體制機制創新,需要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從而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發展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為各類生產要素發展及優化組合躍升創造更好的條件。
提高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以重大原創性和顛覆性科技創新推動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培育壯大
提高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6月24日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擁有強大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持續產出重大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新質生產力是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載體,從技術成熟度分類角度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是以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培育壯大和傳統產業的深度轉型為基本路徑的。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要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掌握未來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必須加大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而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具有基礎科學研究依賴性強和原始創新、技術路徑、商業化前景不確定性大的特征,更需要重大原創性和顛覆性創新來推動。
新時代以來,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正在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部分領域也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向“領跑”的歷史性跨越。但是,對標建設科技強國的目標要求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看,還存在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全社會研發經費的比例有待進一步提高、重大原創性成果偏少、鼓勵原創性和顛覆性創新的科研環境有待完善、科技頂尖人才培育支持力度有待加強等短板。因此,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著力彌補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短板。
一是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體制,構建協同高效的創新決策和組織實施的體系。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原創性、基礎性研究,在聚焦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求導向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進形成共促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良好生態,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
二是優化基礎研究支持體系。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加強科技基礎條件自主保障,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企業、社會組織、個人支持基礎研究,支持企業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完善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發展耐心資本,鼓勵和規范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支持形成國家實驗室、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等多元主體協同投入的基礎研究格局。
三是深化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原創導向的科技創新體系和高效協調的科研組織模式,積極探索建設能實現基礎科學研究與未來產業技術研究深度融合的未來產業研究院,鼓勵自由探索和具有創新性強、風險高等特征的原創性、顛覆性科技研究,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打造體系化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培養造就更多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健全支持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發展新質生產力、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注重從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入手,健全支持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形成完善的創新生態系統,推動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持續提升。
一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持續提高人力資本。健全人力資本投資優先的資源配置機制,強化“投資于人”導向,將更多的財政資金用于提高人力資本,圍繞提升公民綜合素質尤其是科學創新素質,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需要認識到,戰略性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的出現,是國家主動的、有規劃的、戰略性培養的結果,也是全體國民科學文化素養提升之后“涌現”的結果。目前,我國面臨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和人口總量減少的雙重困境,導致潛在增長率趨降、勞動生產率提高能力減弱等問題,需要以人口高質量發展來應對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加深的挑戰。目前我國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與發達國家相比還較低,與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相比提升速度還較慢,在我國新增勞動力減少、科技進步加速使得存量勞動力人力資本快速折舊的情況下,通過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擴大義務教育范圍、延長義務教育年限、加強終身教育保障,加快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顯得尤為重要。
二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完善的創新生態。一方面,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支持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發展,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健全國有企業推進原始創新制度安排,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另一方面,構建更加開放的創新生態。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打破創新要素流動壁壘,以全球資源配置激活本土創新潛能,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鼓勵在華設立國際科技組織,優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團對外專業交流合作管理機制,推進知識產權保護升級,構筑新型國際科技研究合作平臺,營造有利于吸引全球人才的開放創新生態。
三是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強化人才激勵制度。構建與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推進數據要素與人力資本有機結合參與分配,徹底扭轉長期以來形成的“重物不重人”“重視物質資本不重視人力資本”的分配導向。強化對全身心投入重大科技任務攻關人才的激勵保障,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以創新創造為導向,在科研人員中開展多種形式中長期激勵。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表現形式為催生新產業、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因此,我們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于現代化產業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強調,要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無論是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的發展要求,還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建設要求,都需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在要求和關鍵路徑。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一方面,要把握好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趨勢和產業發展方向。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發展工業互聯網,促進平臺經濟創新發展,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尤其要以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層次賦能新型工業化。人工智能是基于算力、算法和數據等關鍵要素發展起來的、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典型代表,要以場景應用為牽引,大力發展智能產品,以制造業全流程智能改造實現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要銜接好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和聚焦產業發展重大需求。通過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可以有效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尤其是針對集成電路、工業母機、基礎軟件、先進材料、科研儀器、核心種源等瓶頸制約,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聚焦產業發展重大需求,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集成各類創新資源,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圍繞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科技創新;圍繞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研發運用各類新技術,以國家標準引領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有效銜接科技供給和產業需求,關鍵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有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不斷營造良好企業創新生態,拓展生態位寬度,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密切合作,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