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惟善政,政在養民。人民群眾是黨的力量之源和勝利之本。近期,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農村黨群服務中心亮點頻現、持續“煥新”:沁河鎮下莊村精心打造 400 平方米移風易俗示范點,為群眾操辦紅白喜事提供了規范場所;中峪鄉中峪村日間照料中心聚焦老年人吃飯難、陪伴少等痛點,創新推出“日間照料+居家養老+情感關懷”的貼心服務模式;交口鄉尚義村優化便民服務大廳布局,完善網格管理體系,實現“一網統管、一站辦理”的高效服務;法中鄉馬西村常態化組織志愿者開展“義剪”活動,用溫暖服務傳遞關懷……
今年以來,沁源縣緊抓“太行先鋒”全域黨建示范引領工程實施契機,大力推進農村黨群服務中心“五務配套”建設。秉持“群眾有所需,服務有所應”的理念,全面開展黨群賦能行動,全力打造功能完備、群眾愛來的黨群服務陣地,推動黨群陣地實現“四常兩聚”(大門常開、場所常用、活動常辦、服務常抓、群眾常來,聚人氣、聚人心),贏得群眾廣泛贊譽。
規范建設強根基,服務陣地提質效
沁源縣立足縣域實際,制定并出臺詳細的工作實施方案,對村級組織“兩標四牌”懸掛作出明確規范,依據場所特點推進“一室多用”,因地制宜開展“六區共建”(便民服務區、綜合治理區、議事協商區、居民活動區、志愿服務區、宣傳展示區),確保陣地建設達到“六有”標準(有黨員群眾議事所需桌椅;有遠程教育設施;有報刊架和完備學習資料;有黨務、村務分設資料柜;有廣播喇叭系統;有村“兩委”組織架構、入黨誓詞、黨員權利和義務等墻面展示內容)。各村結合自身情況,設置開放式服務大廳,整合場所與功能設置,實現集中辦公、一站受理、一網通辦,服務水平顯著提升,為群眾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環境。
隊伍賦能聚合力,多元參與共服務
“人心齊,泰山移”,沁源縣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強大工作合力,積極融入“五務配套”建設。一方面,抓實鄉村兩級干部隊伍建設,明確責任分工,主要負責人結合區域實際和群眾需求,帶頭探索創新、突破發展瓶頸。另一方面,16 個相關職能部門各司其職、細化舉措、跟蹤問效,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村“兩委”干部、到村工作大學生、包村干部攜手共進,黨員、群眾、志愿者踴躍參與。各村還注重吸納本地“能人”等資源,為陣地建設出謀劃策,推動黨的組織深入各類組織,黨的工作覆蓋各類群體,黨群服務中心隊伍不斷充實壯大。同時,針對村干部、各類組織人員、志愿服務者開展針對性業務技能培訓,提升履職服務能力,營造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良好局面,使黨群服務中心效能得到充分發揮。
活動創新增活力,黨群互動暖民心
沁源縣將“用”作為黨群陣地建設的核心,通過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讓黨群陣地“煥發生機”又“凝聚人心”。全縣各鄉鎮、農村黨群服務中心充分挖掘本地特色,圍繞黨員和群眾生產生活需求,創新服務方式,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活動,推動各功能室“常開常新”、各盡其用,有效提高了黨員群眾的參與度。困難救助、助老助殘、就業社保、矛盾調處、健康教育、政策宣傳等便民服務活動常態化開展,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廣大志愿者聚焦群眾身邊“小事”,開展“義診”“義剪”、衛生清潔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以點滴行動匯聚民生“大事”的溫暖;送電影、送書、送戲、秧歌展演等文化惠民活動豐富多彩,充實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了農村文化的繁榮發展;各村結合本村歷史文化,興建村史展覽室、紅色文化展館,豐富了黨群陣地內涵,打造了具有特色的黨建品牌。
機制保障促長效,精細管理穩運行
沁源縣以任務為導向建立機制,以機制為保障促進長效發展,確保各項工作落實落細。一是建立聯動工作機制,縣委發揮牽頭抓總作用,縣委組織部協調推進,各鄉鎮、相關職能部門加強溝通協作,定期研究工作進展,及時協調解決困難問題。二是建立分類管理機制,在充分調研摸排的基礎上,根據各村衛生室、便民服務站、日間照料中心、農家書屋等運行情況,將村莊分為示范村、提檔升級村、推進村三個類別,因村制宜制定提級擴能舉措,及時推廣好的經驗做法。三是建立督導工作機制,抽調精干力量組建 12 個督導組,深入各鄉鎮、農村開展督查指導,既查問題又解難題,實現全過程參與、精細化指導。同時,嚴格落實村干部坐班值班制、“三務”即時公開、組織生活制度等,通過完善機制、壓實責任,提升了村級組織運轉質效。
黨群陣地賦能,以服務凝聚人心。下一步,沁源縣將持續深化“五務配套”建設,以陣地建設為基石,筑牢農村黨建根基,將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成吸引群眾、集聚群眾、方便群眾辦事的高效平臺,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沁源縣黨群服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