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踐悟】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重視基層文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日發表的《加快建設文化強國》重要文章中提出“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作出“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等任務安排,為進一步補足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短板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實踐抓手。
文化建設,難點在基層,短板在農村。新時代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工作,對于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方針新舉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把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及城鄉規劃”“加大對農村民間文化藝術的扶持力度”等針對性舉措。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印發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在重申推進城鄉“結對子、種文化”,加強城市對農村文化建設的對口幫扶,形成常態化工作機制的基礎上,提出“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引導優質文化資源和文化服務更多地向農村傾斜”,作出“積極開展流動文化服務,通過流動舞臺車、流動圖書車、文藝小分隊等形式,把慰問演出、文藝輔導、展覽講座等文化活動內容送到百姓身邊”等任務部署。
在中央、省、市、縣各級部門推動下,優質文化資源和文化服務更多地向農村傾斜工作取得很多實實在在的成效。尤其是近幾年,各省市縣根據中央有關文件精神,引導優質文化資源和文化服務更多地向農村傾斜,創造了一些新鮮經驗。
比如,2024年4月30日,浙江省委辦公廳、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文化特派員工作實施意見》,推廣實施文化特派員工作制度。文化特派員是面向社會各界,重點面向宣傳文化系統單位、相關機關、高校和各類理論宣講、文化藝術協會(學會、團體)等選拔的有高水平文化素養及文化專業特長,能指導鄉鎮(街道)開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個人。文化特派員與原工作崗位不脫產,服務周期為兩年,每年要駐鄉鎮(街道)100天左右,每個月至少要赴基層指導服務一次,主要聚焦宣傳文化工作,在所駐鄉鎮(街道)范圍內重點指導1個行政村,結對1家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或農村文化禮堂,開展理論政策宣講、文化服務供給、文化品牌打造等多項工作任務。浙江省為每位省級文化特派員每年提供20萬元項目資金,實行??顚S?。通過建立服務保障機制,為文化特派員購買保險,屬地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保障服務,派出單位履行“后援團”職責等,支持文化特派員開展工作,取得了“把文化送到田間地頭”的實效。
又如,山東省日照市依托鄉村市集創新開展鄉村文化大集,讓優質文化資源直達群眾“家門口”,打響“我為鄉村種文化”“藝術的光合作用”等公共服務品牌。立足群眾生產生活,在群眾“家門口”創作排演《文明花開香滿園》《對門鄰居》等原創性群眾小戲小劇,受到群眾好評。采取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聯動”模式,在群眾“家門口”策劃舉辦日照“四季村晚”示范展演活動,打響“歡樂村晚”品牌。全市15個村(社區)在2025年全省“四季村晚”示范展示點名單榜上有名,上榜數量位居全省前列。其中,3個村登上全國示范展示點名單。山東省鄒平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新務實舉措,文化與組織部門聯合,在全市開展“文化惠民民主議政日”,探索點單式、精準化文化惠民服務,將“戲曲進鄉村”“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動納入民主議政,將每村每年1場戲、12部電影的選擇權和決定權交給群眾,基層組織和群眾參與度顯著提高,群眾文化生活獲得感和滿意度明顯提升。
在看到各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農村基層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加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未來,進一步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農村基層,還需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要提高組織力和執行力,確保黨中央的精神和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落到實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關于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多次作出部署,并通過國家制定法律法規等方式加以推動。例如,2016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對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提出了針對性的法律規定。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必須按剛性要求落實黨中央的精神和國家法律法規要求,以專項工作檢查考核為抓手,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不允許打折扣、搞變通。
二要多措并舉,保證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設備建設經費投入充足。既可由中央、省、市、縣四級政府投入,也可吸收社會力量投資,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公民、法人依法自愿捐助資金。有了足夠的經費投入,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器材購買、工作人員工資,以及其他活動經費才能得到可靠保障。
三要更加注重上級的優質文化資源支持與基層的實際文化發展需求相匹配。例如,在圖書配送方面,可多配送解讀中央精神的通俗讀物、適合基層干部群眾的法律普及讀物,以及關于農業科技、農村創業就業、家風家教的報刊書籍。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也要更加考慮農村群眾的精神需求,努力做到按需生產、按需配送。
四要進一步加強數字賦能優質文化資源下基層。2017年11月29日,原文化部打造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產品“國家公共文化云”正式開通。“國家公共文化云”官網在主頁設有村晚、群星獎、廣場舞、我與文化館、藝術講堂、鄉村網紅、青少年美育、大家唱、文脈華夏、才藝管家、地方之窗、院團專區、文化矩陣等欄目菜單,內容十分豐富,大大提高了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在農村基層的豐富性、便利性和可選擇性。實踐證明,數字賦能是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最為便捷的途徑。我們需要進一步創新思路舉措,加強數字賦能優質文化資源下基層。
五要加強農村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農村基層,既包括優質文化產品直達農村基層,也包括優質文化人才隊伍及其知識技能直達農村基層;既要授之以魚,又要授之以漁。要通過線下、線上兩種方式,多舉辦農村基層文化建設人才培訓班,聘請優質師資傳授農村基層文化建設之道,培養更多鄉土文化建設人才骨干。
(作者:張傳鶴,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