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風建設是關乎黨心民心的“生命線”,唯有將作風建設根植基層,以問題為導向、以實干為標尺、以民心為鏡鑒,方能真正鍛造出經得起檢驗的過硬作風。
以實干破形式主義之弊,變“痕跡管理”為“實績突圍”。基層工作最忌“虛花結虛果”,破除這一頑疾,需要建立“重實績、看口碑”的考核機制,堅決糾正“以贊論英雄”“以材料定優劣”的做法。要推動數字賦能減負增效,整合冗余的APP和工作群,讓干部從“指尖”解放出來,有更多精力走到群眾中去。倡導“一線工作法”,把矛盾糾紛化解、民生項目推進等作為檢驗工作作風的“試金石”,用群眾滿意度衡量工作實效,倒逼干部從“痕跡競賽”轉向“實績比拼”。
以減負增服務群眾之效,變“壓力傳導”為“動力傳導”。“減負不減責”的本質是優化治理效能。作風建設要統籌把握“破”與“立”,推動“負重前行”向“輕裝奮進”轉型,在減少文山會海、重復督查的同時,增加走村入戶的“泥土味”、服務群眾的“煙火氣”。持續推行“三張清單”機制,制定督查事項“禁入清單”規范檢查邊界,聚焦基層民生痛點梳理形成“需求清單”精準對接服務,發動群眾參與監督并建立動態“評價清單”。讓黨員干部多坐群眾板凳、少坐辦公室皮椅,在解決“一老一小”照護、集體經濟發展等具體問題中錘煉作風。
以黨建領航匯治理之能,化“點位突破”為“協同共治”。基層黨組織是作風建設的“毛細血管”,其滲透力直接關系政令民情的雙向暢通。基層治理過程中需堅持“組織力就是戰斗力”理念,結合“黨建+網格”模式,將退休黨員、志愿者、熱心居民等納入治理體系,發揮黨建引領優勢,強化政治功能。通過“三會一課”常態化開展黨性教育,防止“小毛病”演變成“大問題”;創新組織形態,在產業鏈、新業態中建立功能型黨支部,讓快遞員、網紅主播等新就業群體成為基層治理的“流動探頭”。同時,要警惕“黨建品牌”異化為“展板工程”,確保陣地辦實事,創新解民憂。
以調研之力解民生之憂,促“問題清單”為“幸福賬單”。作風建設最忌“閉門造車”,其密碼藏在群眾的“眉頭舒展”間。要完善“調研—解題—反饋”閉環機制:調研前制定“民生需求圖”,帶著問題走進背街小巷;調研中踐行“四不兩直”,在問題源頭尋找破題良方;調研后建立“民情體檢表”研判機制,對“治理頑疾”開展專項整治。堅持“四下基層”,讓黨員干部用腳步丈量民情、以繭紋叩開民心,以“解題破局”之姿深耕作風建設的根系脈絡。(云南省昆明市呈貢區雨花街道紀工委 李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