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說】日前,《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第37期刊發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張玉卓署名文章《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更好發揮國資央企作用》。文章指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圍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作出重要部署。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引,國資央企突出提升價值創造能力,在國民經濟運行中發揮穩定器、壓艙石作用;突出自主創新、原始創新,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骨干中堅作用;突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發揮龍頭牽引作用;突出強化中央企業戰略使命,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中發揮示范表率作用;突出激發中央企業活力動力,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發揮先導突破作用,圍繞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出積極貢獻。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 張玉卓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國資國企工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刻闡明了新時代為什么要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怎樣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這一重大時代命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圍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作出重要部署,與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精神一脈相承。國務院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圍繞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出積極貢獻。
一、突出提升價值創造能力,在國民經濟運行中發揮穩定器、壓艙石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頂梁柱’”。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國資委推動中央企業持續提升規模實力和發展效益,中央企業資產總額從2012年的31.4萬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91.4萬億元,利潤總額從2012年的1.3萬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2.6萬億元;積極助力穩財政、穩稅收,2013年至2024年累計上交稅費約占全國稅收收入的1/7、上交國有資本收益1.28萬億元、向社?;饎澽D國有資本1.2萬億元;主動實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2024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含房地產)5.3萬億元,同比增長3.9%,高于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4個百分點。新征程上,國務院國資委將指導中央企業進一步樹牢價值創造導向,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在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中發揮更大作用。
(一)著力夯實經營發展基礎
在提質增效穩增長上狠下功夫,緊跟宏觀形勢變化,優化生產經營策略,加大拓市增收、降本節支力度,健全全面預算管理體系,深化“兩金”壓降和虧損治理,著力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多增效益、多作貢獻。建立科學高效的目標管理體系,更加注重提升增加值、功能價值、經濟增加值、戰略性新興產業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品牌價值“五個價值”,努力實現投資有回報、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國家有稅收的發展。
(二)持續提振市場預期和信心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用好“兩新”政策、加大“兩重”投入,聚焦新質生產力培育、產業鏈強基補短、基礎設施建設、能源資源保障等,謀劃實施一批強牽引、利長遠的重大項目,不斷提高投資效益,有力支撐擴大內需。牢固樹立科學市值管理理念,綜合運用并購重組、股份回購增持、現金分紅等多種手段,不斷提升價值實現能力,更好維護資本市場穩定。深入推進產業鏈融通發展共鏈行動,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牽頭組建產業聯盟,常態化發布供需清單,更好促進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三)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
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底線思維,采取有力措施防控債務風險,對高風險、高負債子企業實施提級管控,強化負債規模和資產負債率雙控,嚴禁脫離主業實業盲目鋪攤子上項目。全面開展各類風險排查治理,加大房地產企業庫存去化和資產盤活力度,扎實做好重點領域風險防控,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健全全面風險防控體系,將風險管理融入中央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各方面,加強風險智能監測分析預警,提前做好應對預案,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
二、突出自主創新、原始創新,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骨干中堅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央企業等國有企業要勇挑重擔、敢打頭陣,勇當原創技術的‘策源地’、現代產業鏈的‘鏈長’”。國務院國資委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突出位置,在業績考核、薪酬分配、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等方面充分體現對科技創新的強有力支持,推動中央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取得長足進步,2022年至2024年連續3年研發投入超過萬億元,2024年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提升至2.8%,在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衛星導航、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制造等領域涌現出一批重大創新成果。新征程上,國務院國資委將推動中央企業切實擔負起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責任,大力強化自主創新、原始創新,為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一)強化高質量科技供給
健全融入國家總體部署、組織央企合力攻堅、推動企業主動突破的三層聯動攻關體系,在集成電路、工業母機、基礎軟件、生物技術等領域加快攻堅,特別是在研發周期長、攻關投入大、其他企業參與意愿不強或者缺乏相應能力的領域堅定投入,加快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加強以市場為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積極參與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從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需求中凝練重大科學問題,努力掌握一批底層技術和“根技術”。高質量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瞄準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顛覆性領域加強布局,加快取得一批重大原創科技成果。
(二)推進高效率成果轉化
優化科技成果披露、評價、評估、交易機制,暢通企業內部成果轉化通道,積極承接轉化各類創新主體成果。加快建設中試驗證平臺,強化技術熟化、工程化放大、可靠性驗證等功能,積極為高校院所、中小企業提供高質量驗證服務。深入實施科技成果應用拓展工程,探索組建場景應用創新促進中心,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加大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采購力度,幫助符合產業發展趨勢的新技術脫穎而出。運用人工智能完善成果轉化模式,促進需求自動尋源、供需自主匹配、要素自發匯聚,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2025年4月20日,我國首次按照中國民航適航規章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飛機獲頒中國民航局型號合格證,標志著全球起飛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陸兩棲飛機通過了嚴格測試和驗證,研制取得圓滿成功,獲得進入市場“準入證”。圖為2024年10月,AG600飛機在陜西蒲城開展負過載科目試飛。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供圖
(三)建設高水平創新生態
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升級創新聯合體,進一步優化合作組織模式,強化市場化運作導向,完善要素共投、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更好形成創新合力。健全符合科技工作規律的科研組織體系和管理機制,探索“揭榜掛帥”“賽馬”等新型科研管理機制,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健全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加大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英才的引進培養力度,在科研人員中開展多種形式中長期激勵,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充分調動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三、突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發揮龍頭牽引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有企業要成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生力軍,瞄準國際標準提高發展水平,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近年來,國務院國資委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堅持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兩端發力,一方面抓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推動中央企業帶頭落實大規模設備更新行動,積極參與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大力實施“AI+”專項行動,不斷向產業鏈高技術、高附加值環節拓展延伸;另一方面抓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啟動實施產業煥新行動和未來產業啟航行動。2024年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同比增長21.8%,工業母機、新能源汽車等9個領域實現部分關鍵技術、關鍵標準和關鍵產品突破。新征程上,國務院國資委將推動中央企業聚焦主責主業、發展實體經濟,切實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走在前、作表率。
(一)加快推進國有資本“三個集中”
以編制“十五五”規劃為契機,在深入研究行業形勢、產業趨勢、市場走勢的基礎上,立足中央企業比較優勢,大力推進差異化產業布局。持續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打造市場化運作的專業平臺,推動創新投資和戰略性投資,助力存量資產盤活和低效無效資產處置。深入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進一步提高國有資本配置和運行效率,加快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
(二)大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通過設備改造、技術攻關、工藝升級、產品打造等多種途徑,加快產品迭代升級,強化高端產品供給。深入推進數字化轉型,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5G、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全過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帶頭落實能源、有色、建材等重點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促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和綠色供應鏈,開發推廣更多綠色產品,搶占綠色發展先機。
(三)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堅持分類施策,對于新一代移動通信、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海工裝備、電力裝備等優勢領域,加強集群式發展,更好促進產業聚集,提高產業鏈競爭力;對于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等具有發展基礎但未形成競爭優勢的產業,加大布局力度,抓緊迎頭趕上;對于生物醫藥等產業基礎比較薄弱的領域,運用并購重組、股權投資、產業基金等多種方式,加快形成產業影響力;對于有望催生全新產品、商業模式、產業業態,引發產業變革拐點的新技術,充分發揮中央企業應用場景豐富的優勢,加快打造一批有市場、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努力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
四、突出強化中央企業戰略使命,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中發揮示范表率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有企業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要服務于國家戰略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國資委指導推動中央企業始終牢記“國之大者”,積極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2024年中央企業與10個地方聯合舉辦19場“共鏈行動”,累計在140多個共建國家投資合作項目超過5000個;高標準履行社會責任,截至2024年底中央企業累計投入鄉村振興無償幫扶資金46.6億元,帶動南疆1.4萬名少數民族群眾穩定就業;主動承擔急難任務,在應對疫情、自然災害等重大風險挑戰和保障國家重大活動中都發揮了關鍵作用。新征程上,國務院國資委將加快建立國有企業履行戰略使命評價制度,更好引導中央企業統籌履行經濟責任、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充分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
(一)堅決落實國家重大戰略
深入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積極參與雄安新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等建設,在落實東北地區國有企業振興專項行動上不斷取得新突破。扎實推進援疆援藏援贛和助力鄉村振興,深入實施“工裝援疆”“產業興疆”行動,助力邊疆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脫貧地區加快發展。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為指引,統籌推進重大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統籌鞏固傳統領域合作和穩步拓展新興領域合作,加快實現高質量“出海”。
(二)全力維護國家安全
高質量承擔實施國防領域重大項目,優化軍品科研生產組織模式,加強重要軍品應急生產條件建設,推動國防科技工業高質量發展。保障重要能源資源供給,加大國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優化國有資本在海外能源資源、關鍵戰略性礦產資源等領域布局,增強種業研發能力、海外糧源及國際糧食貿易掌控能力,不斷擴大我國能源資源糧食安全戰略縱深。更大力度維護我國產業安全,強化國有資本在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軟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四基”產業以及高端制造業領域的布局,在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和節點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不斷提高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三)扎實做好民生服務和應急保障
建立國有經濟提供公共服務的多元供給機制,強化國有資本在樞紐型重要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健康養老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有效供給,發揮國有經濟的公益性、保障性作用,有效彌補市場失靈,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決扛起應急保障責任,加強專業化戰略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完善重特大事故和災害應急響應機制,在重大自然災害、安全事故等突發事件面前不計得失、迎難而上,全力維護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
五、突出激發中央企業活力動力,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發揮先導突破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誰說國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殘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變成現代企業”。國務院國資委始終牢記總書記殷切囑托,接力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推動改革不斷走深走實,中央企業市場化經營機制明顯健全,集團及其重要子企業全部制定黨委(黨組)前置研究討論事項清單,基本實現董事會應建盡建、外部董事原則上占多數,截至2024年底開展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的中央企業本級及各級子企業比例達到99.97%;國有資產監管效能明顯提高,積極推行“一業一策、一企一策”考核,2024年度對中央企業的考核指標中個性化指標占比達77%,出資人監督與紀檢監察、巡視、審計、企業內部監督的貫通協同進一步強化,專業化、體系化、法治化、高效化監管邁出堅實步伐。新征程上,國務院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將圍繞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更好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融合。
(一)健全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
全面貫徹“兩個一以貫之”,分層分類、動態優化黨委(黨組)前置研究討論事項清單,加快建設科學、理性、高效的董事會,促進公司治理結構進一步健全。持續深化三項制度改革,推動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剛性兌現,促進管理人員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在中央企業各級子企業普遍推行。進一步完善薪酬管理,堅持“規范、激勵、傾斜”一體推進,加強過高薪酬調節,強化對急需緊缺人才的正向激勵,做好一線職工、低收入和困難群體的兜底保障。
(二)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
持續深化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健全經營性國有資產出資人制度和集中統一監管制度,充分尊重企業法人財產權和經營自主權,有效落實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責任。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強化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探索建立更加有利于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國資監管體系。堅持“放得活”與“管得住”相統一,探索推進穿透式監管,強化國資監督的有效性,加強違規經營責任追究,堅決守護好、發展好全體人民的共同財富。
(三)大力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
認真落實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對黨忠誠、勇于創新、治企有方、興企有為、清正廉潔”標準,樹立崇尚實干、實績、實效的選人用人鮮明導向,完善領導人員培養、選拔、考核、評價、任用制度,加快建設政治素質好、發展業績好、創新效能好、黨建作用好、作風形象好的企業領導班子。深入落實“三個區分開來”,健全盡職免責和容錯糾錯機制,不斷提振干事創業精氣神,以企業領導人員敢為帶動企業敢干、員工敢首創。
做好國資央企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和中央企業黨委(黨組)將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深化落實“第一議題”制度,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抓好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地見效上來,以實際行動踐行“兩個維護”;推動企業黨的建設和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加強混合所有制企業黨建工作,分國別加強境外單位黨建工作,扎實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推進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強化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持續深化巡視整改,健全風腐同查同治機制,著力抓好金融、能源、醫藥、基建工程等重點領域系統整治,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標本兼治破除“四風”頑疾,把嚴的基調一貫到底,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證。(文章來源:《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