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成功舉辦。會議由北京市社會科學院主辦,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綜合治理研究所、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法治研究所、《北京社會科學》編輯部、北京市社會治理研究中心聯合承辦。會議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工作的重要論述,推動理論與實踐融合,探索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社會治理的創新路徑。來自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市委社會工作部、北京市委黨校、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共20家單位和高校、研究機構的90余位專家學者和青年學子參加會議。
會議由主旨報告和分論壇組成。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院長賀亞蘭研究員致辭并主持主旨報告環節。
賀亞蘭在致辭中表示,社會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我們將深入研究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社會治理的理論體系,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的規律和特點,為社會治理實踐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為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主旨報告
張冠梓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張冠梓以“文化治理的四個維度:從管理到治理的嬗變”為題發表演講。他指出,文化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標是實現文化領域的繁榮和發展。文化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從四個維度展開。第一,在價值引領方面,需要通過構建社會價值體系和塑造社會精神,筑牢文化自信與安全,推動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與傳播。第二,在治理機制完善上,要實現政府、社會組織和公眾的多元協同,建立“三元主體共治”的協同機制,完善權力制約與合作機制,推進整體性治理。第三,在法治化推進上,需要健全文化領域法律制度,推進文化治理法治化,加強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第四強調要實現治理模式創新,探索基層文化治理的多元實踐,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治理,推動智慧化與文化治理協同創新,實現法治與黨建雙輪驅動。
李金克
中共北京市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
李金克以“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大力推進‘友好之城’建設——北京超大城市社會治理探索與實踐”為題發表演講。他指出,社會治理與社會工作密切相關,社會工作部門在社會治理中承擔著重要職責。要進一步健全社會治理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推動實現社會的安定有序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謝立中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原系主任、教授
謝立中以“淺議‘社會治理’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為題發表演講。謝教授首先追溯了社會治理概念在我國的演變過程,他認為中國社會治理概念分三階段演進:1997-2002年聚焦刑事犯罪和治安防控,以政法手段與綜合治理為主;2002-2012年強調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突出維穩與矛盾化解;2012年以來,社會治理進入“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納入國家安全體系,治理手段日趨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他指出,社會治理核心在于維護社會穩定,同時治理方式不斷多元創新,從單一行政管控向多主體協同和源頭治理轉變,從單純強調社會維穩到兼顧民生保障和價值共識。通過這一歷史追溯可以看出,無論是從治理主體、治理方式,還是從治理對象、治理范圍等方面看,圍繞著維護社會穩定這一核心內容,社會治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在新時代都有所深化和拓展。他還將相關研究分為政策解釋、理論探索兩大類,并考察了兩類研究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強調從事兩類研究的學者之間要加強相互交流與合作,共同深化對社會治理的研究,為新時代社會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路徑。
劉少杰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劉少杰以“人工智能推動社會深刻變遷與風險應對”為題發表演講。他認為人工智能的崛起標志著人類社會正邁向新形態,其變革體現在三個維度:一是重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形成“新質生產力”;二是推動上層建筑革新,引發政治、法律、文化等領域連鎖反應;三是新社會形態具有動態性、分化性與不確定性,社會結構處于流動狀態,變化快速且難以預測。在此變革背景下,新社會形態的生成存在觀念與制度滯后、權力與秩序失控風險、技術賦權與倫理失范悖論等三重矛盾。針對這些矛盾,需要構建包容性新秩序,以共識化解分裂。
劉素華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憲法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劉素華以“以數字化協同推進整體治理”為題發表演講。她指出,基層治理數字化過程中,部門壁壘突出,導致“信息孤島”和“碎片化”現象頻發。她強調,協同治理理念能夠促進多元主體合作,共享數據信息,突破傳統科層制,形成整體性治理格局,提升公共服務效率和響應能力。同時,她認為基層數字治理存在工具與需求、數據與應用場景、技術與人文關懷三大錯位問題,呼吁以“人民至上”為核心價值,將數字技術真正服務于群眾,以部門之間的協同性,形成整體性,破解基層治理中的“信息孤島”問題。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相關研究所負責人就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社會治理實踐進行深度探討。
包路芳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包路芳作了題為“無訟思想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發言。她認為,“無訟”集中體現了古代先賢的社會治理思想和對理想社會關系的追求。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強調了禮治秩序在基層社會以至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意義。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背景下,重新檢視和吸收中國傳統鄉土社會中“無訟”的積極因子,推動法治、德治、自治的“三治”融合,將“無訟”理念融入現代社區治理,通過擴大社會參與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共同體。
袁振龍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綜合治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袁振龍作了題為“大數據時代城市治理的八大變革”的發言,指出城市化進程與數字技術為城市治理帶來全新空間和技術基礎。面對人口密集、服務需求高、系統復雜及風險隱患增多等挑戰,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成為城市治理升級的關鍵動力。他認為,城市治理正經歷從“管治”到“服務”、從“局部”到“整體”、從“被動應對”到“主動治理”等多重轉型。未來需整合政府與企業資源,利用數據分析與城市體檢等手段,構建高效、全方位的城市感知體系。數字驅動下的城市治理模式,將助力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更好回應市民需求,實現服務型、智能化和高效能的城市治理目標。
張真理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法治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張真理作了題為“規范缺乏條件下信訪事項處理初探”的發言,指出應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信訪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高度重視并妥善處理規范缺乏條件下信訪事項。應根據信訪事項的具體情況靈活采用個別化的處置方式或者規范具體化的處置方式創造性地提出解決方案。同時應不斷發掘兩種處置方式在實踐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的重要意義。
分論壇
第一單元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趙小平副研究員主持分論壇第一單元。
趙小平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尹欒玉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教授
尹欒玉就新興領域就業群體的社會融入機制進行深入分析。她指出,新就業群體的社會融入與傳統時代不同,已經從傳統的“體制性融入”向數字社會的“參與式融入”轉型。如何在理論層面上解釋轉型發生的邏輯機理,并且在實踐層面上對促進新型融入的路徑作出探索,對研判當下中國的社會轉型特征和促進社會秩序實現,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葉鵬飛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社會工作學院教授
葉鵬飛剖析了社會治理創新中工會參與的邏輯與實踐。他認為,工會在社會治理中承擔著國家代理人和員工利益代表的雙重角色。基于法團主義理論,工會通過多元嵌入、訴求分類和雙向粘合等運作,有效參與國家與社會共治。當前困境包括如何平衡雙職能、避免行動形式化等。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其改革需兼顧政治性與群眾性。
趙仲杰
北京建筑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學科負責人、教授
趙仲杰探討了社會工作部體制下社會工作實踐的時代轉型問題,指出中央社會工作部的成立標志著我國社會工作“升級”為“大社會工作”。盡管人才培養體系健全、資格報考熱情高漲,但行業正經歷財政緊縮和改革陣痛。他主張,推動社會工作與人工智能融合,鼓勵制度創新、強化專業隊伍和治理體系深度結合,以實現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治理創新。
南方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綜合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南方以“健全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基層治理中作用的北京經驗研究”為題進行發言。她指出,北京市近年來非常注重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基層社會治理的作用,在創新體制機制、提升服務效果、積極推動“三家”建設與基層治理的深度融合方面開展了豐富探索。但也發現,當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需從完善統籌機制、優化激勵機制、提升專業化程度、營造社區自治文化、引導社會力量嵌入等方面入手,推動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基層治理中的深度嵌入和高效運作。
趙璐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趙璐基于平臺治理決策的制度邏輯整合實踐展開了深入分析。她通過對國內頭部內容平臺的深度調查,發現人機協作決策已成為互聯網內容治理主要模式,而審核員通過與算法系統協同工作,獲得安全裁量、實時協作和責任代理三種“可供性感知”。這一轉型不僅重塑了內容治理的工作流程,也顯示了人機協作下審核員的新型角色和責任,為平臺智能化治理提供了制度性參考。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青年研究》編輯陳晨和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副院長許斌副教授分別就幾位專家學者的發言內容作了精彩點評。
陳晨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青年研究》編輯
許斌
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副院長
分論壇
第二單元
北京理工大學教育學院劉穎副教授主持分論壇第二單元。
劉穎
北京理工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尉建文
南開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尉建文以縣域數字化平臺為案例,探討基層社會治理權責重構。他認為,在數字化平臺背景之下,縣域社會治理中心逐步從邊緣走向中心,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新中心。他提出了三種 “數字權力”的理論框架,分析了字技術又重塑權力分配,催生“數字權力”新形態,從而推動基層治理權力結構深層轉型的新問題。
吳軍
北京市委黨校社會學部教授
吳軍從舒適物和場景角度探討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路徑。場景是舒適物組合,反映一個地方的文化風格(生活方式展現形式)與美學品質。通過打造地標商圈潮酷場景、特色街區雅集場景、社區鄰里生活場景、公園生態游憩場景、體育健康脈動場景和文藝風尚品鑒場景等,顯著增強城市的消費優勢,不斷優化與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生活品質,進而構筑城市發展的持久優勢與競爭力。
于光君
中華女子學院(全國婦聯干部培訓學院)婦女發展學院教授
于光君闡釋儒家“修齊治平”思想的現代價值。他認為儒家這一思想主張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層層遞進地貫通個人、家庭與國家治理。現代社會應通過教育傳播、家庭家風建設、傳統與現代治理結合,弘揚和轉化這一智慧,提升道德素養與社會公德,助力社會治理創新與文化自信建設。
陳敏光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法治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敏光對外賣騎手融入超大城市治理的法治化路徑進行深入研究。他認為,外賣騎手尚缺乏社會認同感、職業獲得感、城市歸屬感,易誘發群體沖突風險、影響社會穩定。這與騎手廣泛社會價值未充分發掘、外賣騎手與業主(客戶)、物業(保安)間的群體權益沖突解決不暢、平臺社會責任未有效夯實有關,應立足廣泛的社會價值,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群體權益沖突,推動平臺更好落實社會責任。
段傳龍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憲法教研室講師
段傳龍聚焦于法治社會建設機制,指出在社會治理任務日益復雜的背景下,必須完善社會主體規范化治理,強化對新社會組織的引導、監督與權利保障。他認為,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需要科學平衡秩序與活力,建立權力監督和權利救濟兩套制度體系,推動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建議持續關注制度建設和現實困境,注重實證研究,切實提升新社會組織的治理效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院長吳惠芳教授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消費與文化社會學研究室主任朱迪研究員分別就幾位專家學者的發言內容進行了精彩點評。
吳惠芳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院長、教授
朱迪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消費與文化社會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本次研討會匯聚了眾多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深入探討了文化治理、數字化協同、人工智能風險應對等關鍵議題,以及傳統治理智慧與現代治理技術相互融合的有效路徑,同時分析了多元主體協同共治與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成功實踐案例,為有效統籌技術革命所帶來的機遇與風險、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進行了理論探索和實踐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