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修訂后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為黨政機關擰緊制度螺栓。各級黨政機關當以“緊日子”為契機,把作風之變轉化為治理效能,讓每一分財政資金都承載起發展之重、民生之盼。
立起“儉”字標尺,以躬行踐履當好儉樸標兵。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黨的傳家寶。過緊日子不是一時興起,更不是權宜之計,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為民情懷和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黨員干部應時刻銘記革命前輩們“翻雪山、過草地、住窯洞”的艱辛歷程,將“過緊日子”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日常工作中。如今,我們的家底日益雄厚,一些干部存在視勤儉節約為效率的“絆腳石”,把浪費當作無傷大雅的“毛毛雨”的認識誤區。廣大黨員干部要從思想根源上解決問題,像清除雜草一樣徹底鏟除這些思想誤區,牢固樹立習慣過緊日子的思想意識,一心為公、務實節儉,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堅決抵制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讓艱苦奮斗的精神火炬代代相傳。
樹起“節”字旗幟,讓節約光榮引領時代新風。無論國家發展到什么階段,人民生活達到什么水平,這種優良傳統永遠不能丟、不能忘。對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而言,節約與浪費的抉擇,本質上是優良作風與不良習氣的較量,更是檢驗政績觀正確與否的重要標尺。黨政機關要積極響應號召,帶頭傳承這一寶貴精神財富,為建設節約型社會作出表率。一方面,要樹立正確的政績導向。既要堅決杜絕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又要防范因決策失誤造成的資源浪費。這種示范效應既能有效遏制“四風”問題滋生,又能以優良黨風帶動社會風氣向上向善。另一方面,要從細節處落實厲行節約。在日常工作中,全面推行綠色辦公,優先使用再生紙等環保耗材;大力推進無紙化辦公,充分利用電子文檔和網絡通訊;倡導自帶水杯,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對辦公用品實行循環利用等。
扎緊“制”字籠子,用剛性約束筑牢作風堤壩。制度保障體系,猶如為機關運行裝上“節流閥”和“過濾器”。要實現過緊日子從“一陣風”到“四季青”的轉變,關鍵在于擰緊制度螺栓。從禁止公務飲酒到新舊辦公用房置換,從嚴審差旅審批到統一公車管理標準,修訂后的《條例》用“先有預算、后有支出”“無公函不接待”“超標用房必騰退”等制度,為公務活動編織了一張密不透風的制度防護網。黨員干部要當好制度執行的“守門人”,財務人員對不合規票據嚴格把關,接待人員對超標安排及時叫停,項目審批者對奢侈裝修堅決否決。唯有將制度執行落實到“一張紙、一頓飯、一趟差”的具體環節,才能杜絕資源浪費,確保公共資金的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
(作者:程茜,廣東陽江江城區財政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