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樸素的童謠里,藏著中國人最深沉的情感表達——家國情懷從來不是抽象概念,它就藏在節日的煙火氣里。手指翻飛間,糯米、紅棗被青翠粽葉包裹,就像把整個家的牽掛都包了進去。
端午節起源于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屈原投汨羅江的壯烈之舉,為國家的憂患意識和高尚的愛國精神,深深烙印在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中。每到端午,人們通過包粽子、賽龍舟等傳統習俗,緬懷屈原的高尚品格,傳承那份深沉的家國情懷。端午節之所以能穿越兩千年,正因為它把宏大敘事化作了具體而微的生活實踐。這種對歷史人物的崇敬與追思,使得端午節成為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紐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國家的繁榮富強不懈奮斗。
現代社會,傳統的粽子制作工藝與時俱進,不僅口味日益豐富多樣,包裝設計也更加精美,成為人們走親訪友的熱門禮品,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繁榮發展。龍舟競渡也不再局限于民間自發組織,而是逐漸發展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賽事,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參與其中,彰顯著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風貌,成為國際文化交流融合的友誼之舟。
在端午文化的傳承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部分商家過度商業化運作,將端午節異化為單純的“粽子節”,忽視了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一些年輕人對端午節的傳統習俗知之甚少,僅僅將其視為一個普通的放假節點,缺乏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傳承意識。因此在傳承端午文化時,必須堅守文化本真,加強文化教育,讓端午節的深厚底蘊在炎黃子孫心中深深扎根。
學校應將端午文化納入教學體系,通過舉辦講述屈原故事、組織學生包粽子、龍舟模型制作比賽等活動,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媒體要充分發揮傳播優勢,深入挖掘端午文化的時代價值,制作高質量的文化節目,引導公眾正確理解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家庭作為文化傳承的基本單元,要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讓孩子們深度參與其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端午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與情感。新征程上,我們當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傳承和弘揚端午文化,讓這一古老的節日在現代社會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的文化動力,使其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的文化橋梁,在歲月的長河中源遠流長,歷久彌新。(曹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