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永康市西北部,一條蜿蜒55公里的縣道——雙舟線,如一條絲帶串聯起產業、生態與人文,將“四好農村路”的建設成果轉化為鄉村全面振興的澎湃動能。這里,春光與花香共舞,智慧與創新同行,交通與旅游融合的生動實踐,正書寫著“依路共富”的璀璨篇章。
路通人和二十年品質之路的堅守與創新雙舟線的蛻變,始于“通達”,成于“智慧”。這條始建于2002年的交通動脈,是永康最長的縣道,日通行量達1.7萬輛。依托全省首創的“三聯三共”區域聯盟機制,沿線行政村、工業園區與公路管理部門攜手共建,形成了“市有路政員、鄉有監管員、村有護路員”的三級管養體系,為道路的持久暢通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條智慧公路的創新實踐令人矚目。沿線設立的“數智路長”公示牌成為村民參與共治的窗口。掃碼上報、快速處置的“一碼通管”模式,讓公路管理真正走進了數字時代,2024年127件路面問題實現100%滿意解決。更令人贊嘆的是,這條承載著胡公“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精神的道路,沿途點綴著廉政文化長廊、劉英烈士紀念館等人文景觀,讓行車之旅成為一場永康精神的沉浸式體驗。
路景交融55公里的人文生態長廊驅車行駛在雙舟線上,仿佛穿梭于一部永康風物志。春日的花街鎮店園村,千畝桃林繪就粉白畫卷,“山海益農”桃樹認領活動吸引4000余棵桃樹找到“城市主人”;秋日的方巖鎮,紅桔掛滿枝頭,舟山鎮的方山柿點亮山野,沿線55公里處處皆是風景。永康市以“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創建為契機,在雙舟線全線沿途打造了3處公路驛站、6個觀景平臺和12個融合五金文化的特色小品。從“兩路兩側”改造提升到“桃李春風”生態景觀帶建設,這條公路實現了“點上出精品、線上皆風景、面上可示范”的美麗蛻變。尤其令人稱道的是,沿線8個村通過美麗鄉村創建,讓五金之都的工業底蘊與田園風光和諧共生。
路衍經濟五金之鄉的共富密碼雙舟線最動人的篇章,是它激活了“中國五金之都”的產業基因。作為連接330國道與長深高速的紐帶,這條“五金制造產業路”推動著古山、方巖等地的產業升級。沿線“客貨郵”融合站點,讓舟山方山柿、方巖紅桔、花街錦繡黃桃等特產搭上“公交帶貨”快車,物流效率提升讓農產品走出大山。旅游經濟也在這條路上綻放異彩:金竹降村打出“游革命老區,品農家菜”招牌,農家樂收入成倍增長;石鼓寮影視城紅利外溢,帶動周邊村民共享發展成果。2024年,沿線新增18家家庭農場,培育7個農產品品牌,電商銷售增長45%,1200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26個行政村經營性收入同比增長36.67%,生動詮釋了“修一條路、興一片業、富一方民”的共富理念。
路延萬里“胡公精神”的時代傳承雙舟線的深層價值,在于它將“清風廉路”的理念貫穿始終。從胡公大道上的廉政元素,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實踐傳承,這條公路已成為永康精神的物質載體。沿線打造的“胡公勤廉文化長廊”和紅色研學基地,讓千年廉政文化與現代公路建設交相輝映,成為永康獨具特色的文化名片。這條公路的建設歷程,正是永康人民傳承胡公精神、踐行初心使命的生動寫照。當地干部群眾以路為媒,將五金工匠精神融入道路管養全過程,用精益求精的態度守護著這條“民心路”。隨著方巖半程馬拉松的成功舉辦,雙舟線正從交通動脈升級為展示永康形象的“城市客廳”。
未來,這條承載著歷史與夢想的道路,將繼續延伸鄉村全面振興的廣度和深度,讓“千萬工程”在永康大地上結出更豐碩的果實。五十五公里風雨兼程,二十載初心不改。雙舟線這條美麗農村公路的典范,用路面丈量發展,以風景承載鄉愁,讓五金文化與田園牧歌相得益彰。在這里,一條路的故事,就是一座城的奮斗史詩,更是萬千百姓的共富進行曲。(勞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