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搶救用血由于難以有效預估用血量,往往需要緊急調配血液。如何縮短血液調配時間,為臨床搶救爭取到寶貴的黃金時間,一直是急救用血保障的一道難題。
在浙江紹興,柯橋區婦幼保健院作為距離紹興市中心血站近20公里的區級專科醫院,就曾長期面臨 “常規備血控量難、急救用血響應慢”的矛盾:日常每血型僅400毫升儲備即可滿足用量,可一旦出現孕產婦大出血,用血量甚至可以高達上萬毫升。而此時,傳統的急救用血申請、審批、送血、核對、配型,大約耗時60分鐘,而這,無疑是婦產科急救場景中的“黃金1小時”。
2021年,一座以“物聯網+無人值守血液冷藏箱”的“智慧血庫”落地柯橋區婦幼保健院。這座前置“智慧血庫”如同血站輸血服務末梢,其最大血液儲備量可達近3萬毫升,當臨床發出搶救指令后,醫院血庫可通過線上發起急救用血申請,審批同意后即可取用,全流程從1小時可壓縮至2分鐘。紹興市中心血站站長桑列勇介紹說,這座“智慧血庫”相當于市中心血站前置一個“小血庫”到柯橋區婦幼保健院,通過“生物識別”“物聯網”等技術應用,在保證血液全流程追溯和冷鏈監管的前提下,極大提升了應急處置能力,走出搶救用血保障體系重構的第一步。
柯橋區婦幼保健院檢驗科副主任邊琴芳介紹,運行幾年來,醫院臨床用血響應效率大幅提升,尤其在深夜急救場景中,單人即可完成全流程操作,為搶救贏得黃金時間。據統計,目前該院共出庫使用約80000毫升紅細胞,其中40%以上血液用于應急搶救,成功救治了40余位孕產婦。
“前移血庫到臨床,贏得搶救黃金期”的實踐,正釋放出超越區域的示范價值。這套匯聚當下物聯網、遠程控制、云平臺等現代信息技術變革成果的“智慧血庫”系統,通過血液資源的動態調配,解決了基層醫院“備血難”與“用血急”的雙重困境。目前,該模式已輻射全國14省20余家采供血機構和100余家醫療機構,成為破解臨床用血“最后一公里”問題的“浙江經驗”。
(紹興市中心血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