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5000米的青藏高原,“90后”地質工程師李明帶領團隊連續奮戰18個月,用青春丈量大地經緯;在鄉村振興的熱土上,“碩士村官”楊寧扎根苗寨六年,將貧困發生率從60%降至零。這些年輕干部的身影,恰似破土而出的樹苗,在時代風雨中舒展著“踏平坎坷成大道”的生機,扎牢“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根系,綻放“只留清氣滿乾坤”的芬芳。新時代的年輕干部,正在用知行合一的實踐書寫著精神傳承的三重境界。
以破冰之勇開辟發展新徑。改革深水區的暗礁險灘,從來都是年輕干部淬煉膽魄的試金石。在雄安新區智能城市建設中,“95后”技術團隊攻克區塊鏈政務協同難題,用代碼搭建起政府服務的“數字橋梁”;在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金融改革中,青年金融干部創新“跨境理財通”機制,讓資本流動突破制度藩籬。這些實踐印證著:越是未知領域,越能激發青春智慧的火花。正如《周易》所言“窮則變,變則通”。年輕干部當以“敢為天下先”的銳氣突破思維定式,在數字經濟、生態治理等新賽道上開辟發展新境界。
以守拙之志筑牢事業根基。在貴州畢節“絕壁天渠”旁,青年水利干部王光萍用三年時間走遍37個村寨,用腳板丈量出“生命渠”的精準坐標;在敦煌研究院文物修復中心,“90后”修復師李曉洋傳承祖輩技藝,在洞窟中與千年壁畫進行著“跨時空對話”。這些堅守詮釋著:真正的成長需要向下扎根的力量。改革攻堅如同竹子生長,前四年只能長3厘米,第五年起每天瘋長30厘米。年輕干部當如毛竹深扎基層,在信訪調解、鄉村振興等需要“慢功夫”的領域沉淀積累,用“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孕育突破力量。
以清泉之潔滋養政治生態。在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中,青年公務員團隊創新“紅色代辦員”制度,用暖心服務架起黨群“連心橋”;在重慶“馬路辦公”機制里,“85后”城管干部首創“五分鐘響應”模式,讓城市管理既有力度更有溫度。這些創新背后,折射著新時代的清廉之道:既要算清經濟賬,更要守住政治賬。青年干部當如錢塘江潮,既有奔涌向前的氣勢,更守得住堤壩的規矩。在行政審批、項目招標等廉政風險點前,要始終繃緊“不要人夸顏色好”的自律之弦,讓“要留清氣滿乾坤”成為價值坐標。
站在新起點眺望,年輕干部既是百年復興的見證者,更是接續奮斗的答卷人。當以種子破土的勇氣突破成長天花板,用春筍扎根的韌勁積蓄發展能量,讓青蓮凌波的品格照亮從政之路。唯有將豪情轉化為攻堅克難的銳氣,讓韌勁沉淀為厚積薄發的底氣,使清氣升華為執政為民的正氣,才能在新時代的宏闊畫卷上,揮灑出屬于青春的最美筆觸。這既是歷史賦予的使命,更是時代召喚的回響。(作者:杜中統,浙江省東陽市委組織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