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修訂后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把“帶頭過緊日子”寫進黨政機關的“行為準則”。新征程上,黨政機關當厲行勤儉,恪守廉潔,將“緊”的約束力轉化為“進”的驅動力,讓清廉之風滋養執政根基,以務實成效提升民生溫度。
“緊”見初心,在艱苦奮斗中弘揚優良傳統。過緊日子是檢驗機關干部政治品格的“試金石”。回望歷史,從長征途中紅軍戰士“紅米飯,南瓜湯”的艱苦卓絕,到延安時期邊區軍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自力更生;從改革開放時倡導“勤儉辦一切事業”的務實作風,到新時代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新風正氣。這跨越時空的“緊”哲學,不是寒酸守舊的刻板標簽,亦非嘩眾取寵的作秀表演,而是以簡馭繁的治理智慧,映照初心使命的政治宣言。黨員干部要從紅色血脈中深挖精神富礦,把“過緊日子”的優良傳統內化為思想自覺,外化為行動自覺,讓艱苦奮斗、克勤克儉從“歷史基因”變成“日常習慣”。
“緊”系民心,在精打細算中擦亮民生底色。讓人民群眾的好日子更有質感、更具溫度,是黨政機關過緊日子的根本價值取向。放眼九州大地,一幅幅惠民生、暖民心的生動圖景正徐徐鋪展:老舊小區新裝的電梯讓銀發居民告別“爬樓愁”,村鎮醫院嶄新的醫療設備守護著鄉親們的健康,社區食堂的飯菜香氤氳著獨居老人的“溫暖食光”……這一筆筆行政成本的“減法”與民生福祉的“加法”,生動詮釋了“政府過緊日子,就是為了讓老百姓過好日子”的深刻內涵。廣大黨員干部要牢記“國之大者”,集中財力辦大事,把“緊”出的資源投向教育、醫療、養老的“關鍵處”,用在就業幫扶、困難救助、鄉村振興的“刀刃上”,讓民生答卷寫滿“穩穩的幸福”。
“緊”筑根基,在風清氣正中提升治理效能。過緊日子,不僅是生活態度,更是塑造風清氣正政治生態的關鍵一招。縱觀近年來查處的違紀案例,不少往往都是從一頓飯、一條煙、一瓶酒開始演化,這些行為看似細微,卻實實在在地揮霍公共資金,損害黨和政府的公信力。黨政機關要清醒認識到,過緊日子不是摳門算計,而是以刮骨療毒的勇氣斬斷奢靡之根。要繃緊“儉”字弦,以錙銖必較的態度嚴防“舌尖上的浪費”“車輪上的腐敗”,用“緊”的清醒托舉“民”的期待,書寫政風清正、發展蓬勃的時代新篇。
(作者:吳春金,諸暨市級選調生、店口鎮三江口村村主任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