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相通的。在大興安嶺西南山麓,“童話小鎮”阿爾山市以其絕美的山水風光,不僅成為國內游客心馳神往的“詩和遠方”,更跨越國界,與蒙古國民眾達成生態共鳴,成為邊疆地區以生態文明推動睦鄰交流互鑒的生動范例。
阿爾山的轉型之路,是一曲用綠水青山譜寫的開放贊歌。往昔,這里回響著伐木工人的斧鋸之聲,經濟發展依賴木材采伐;如今,取而代之的是各國游客的歡聲笑語,旅游產業日益勃興。從“賣木材”到“賣生態”,從單一林業經濟向多元綠色產業轉型,阿爾山對生態的堅守,化作強大的跨國吸引力。越來越多蒙古國游客經阿爾山口岸而來,在火山天池邊領略“天空之鏡”的空靈,在礦泉群中體驗康養魅力,于層林盡染的秋色中沉醉。他們在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中,進一步讀懂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內涵。
阿爾山的實踐證明,綠色不僅是城市的鮮明底色,更是文明對話的共通語言。它吸引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匯聚于此,感受自然之美,體會開放包容的中國魅力。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也是聯結民心、促進友好的重要紐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