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經濟大省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勇爭先,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經濟大省自覺融入并主動服務全國發展大局,要深刻把握四個著力方向,切實發揮挑大梁作用,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
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創新驅動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生產力,是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總體而言,經濟大省創新發展較早、創新主體活躍、創新氛圍濃郁、創新生態良好,科技創新優勢顯著,產業發展基礎雄厚,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走在第一方陣,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經濟大省擔當打頭陣重任,一方面,要持續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強化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策源先導優勢。持續加大教育科技人才投入力度,積極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深度融合和協同發展,優化創新生態,催生原創性、突破性技術涌現,鞏固提升科技創新優勢,保持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頭雁”作用和“頭陣”地位,把握化危機、闖難關、應變局的戰略主動。另一方面,要持續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強化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產業體系支撐。堅守實體經濟根基,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基本盤”,提升產業競爭力。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形成新增長點、新產業鏈條、新產業集群。還要推進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產業發展,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構建發展新優勢,推動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勇爭先
經濟大省持續高質量發展需要更為強勁的推動力,這就要求在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勇爭先”。總體而言,經濟大省的物質條件好、經濟基礎實、市場化程度高、改革動力強,經濟開放較早,必須勇立潮頭、奮勇爭先,進一步全面縱深推進深層次改革,不斷推進高水平開放,持續依靠改革開放“關鍵一招”,充分激活、深度釋放改革開放動能,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合力。
經濟大省要率先推動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改革實現縱深突破,探索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以高質量市場經濟制度體系保障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率先破解數據等新型要素確權、定價、交易、分配等難題,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創新組合和高效配置。率先構建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市場準入規則,進一步優化準入環境、創新體制機制、開放市場機會、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發展動能。還要率先破除地方保護、市場分割和“內卷式”競爭,先行推進省內經濟一體化,帶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而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經濟大省要進一步擴大高水平開放,全面深度釋放開放動能,拓展內外開放發展新空間。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方面走在前列,引領形成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從建設制度型開放示范區、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到拓展境外經貿合作區功能、高質量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經濟大省要示范先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強戰略對接和協同聯動,不斷拓展開放寬度、廣度、深度,持續推進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提升參與國際大循環質量。適應新發展格局要求,經濟大省還要帶頭拓展對內開放,加強省際、區際合作,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拓展經濟縱深,深度參與國內大循環,拓展發展新空間。
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
部署實施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舉措。不少國家級發展戰略布局在經濟大省實施,經濟大省先行試點、創新突破的平臺、項目、載體、抓手相對較多。經濟大省要胸懷“兩個大局”,牢記“國之大者”,以更大擔當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帶動全國協同聯動、梯次推進、全面落實國家發展戰略。
經濟大省要帶動實現戰略目標。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經濟大省要充分發揮經濟體量大、內生動能強優勢,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中勇于擔當、奮發有為,以“大省”“大發展”帶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全域全面發展,“既為一域增光、又為全局添彩”。聚焦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無論是引領落實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還是帶頭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扎實落實糧食安全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等一系列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以經濟大省帶動推動落實落地,是國家重大戰略全面高效實施的關鍵。
經濟大省要加強戰略對接互動。經濟大省在改革開放、創新發展、安全發展等各類國家重大戰略落實中發揮著先行引領和示范帶動作用,要充分發揮區域發展戰略關鍵節點和樞紐位置的區位優勢,加強與其他重大發展戰略的密切互動,主動擔當、積極對接、協同聯動、示范引領,釋放各類重大發展戰略的疊加聯動效應,增強對全國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尤其要加強與其他省份經濟聯系,優化產業和生產力布局,積極培育新的增長極、發展帶、聯動圈,推進構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格局,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和其他區域發展,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持續增強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動力引擎作用,加強區域重大戰略對接,自覺提升聯動發展力、輻射帶動力和綜合影響力。
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經濟大省往往也是人口大省,經濟發展起步早、發展快、體量大、基礎好、底氣足、能力強,是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應在以高質量發展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積極探索有益經驗,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經濟大省要帶頭解決省內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率先推動區域城鄉協調發展,以大省“一域富裕”帶動全域全國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山海協作”“產業轉移園”“共富工坊”“非遺工坊”等實踐探索,積累了推進共同富裕的寶貴經驗。經濟大省要借鑒一些省份的先行經驗,統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縮小城鄉、地區間收入差距。深化城鄉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經濟大省要加強與欠發達省份協同聯動、協調發展,以先富帶后富、幫后富、促后富,以共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經濟“先發”大省在幫扶“后發”地區發展方面,探索政府援助、企業合作、社會幫扶、人才支持等協作方式,涌現出閩寧協作、滬滇合作、兩廣協作等幫扶模式,形成了不少可復制可推廣的“先發”帶“后發”經驗。進一步加強東西部協作,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優勢。經濟大省要探索新型省際協作方式,創新持續合作激勵機制,探索形成更多可借鑒可推廣的“帶富”“幫富”“促富”經驗,在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經濟大省還要加強省際協同,創新跨省域促進共同富裕發展機制。如何發揮組織優勢,以市場一體化建設突破行政分塊導致的發展不平衡、不協調,進一步優化區域聯動推進共同富裕發展的可持續機制,經濟大省還要持續率先探索。加強與周邊省份、大省之間的深度協作、協同聯動,特別是持續探索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機制,加快構建地區間融合發展新模式。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