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老山界,悠悠紅軍情。湘西南的城步苗族自治縣,這片浸染著熱血的土地,本身就是一部鮮活的抗戰史詩——蓬瀛村搖曳的馬燈,曾照亮紅軍夜行的崎嶇山路;蓮花橋激蕩的槍聲,至今回響著阻擊戰的壯烈;茶園村木墻上“取消一切高利貸”的標語,字跡如新,無聲訴說著人民軍隊的初心。這些凝固的歷史坐標,既是長征精神的鮮活見證,更是新時代傳承抗戰精神的精神富礦。如今的城步,正以紅色資源為筆、鄉村全面振興為紙,書寫著抗戰精神薪火相傳的時代答卷。
深挖歷史肌理,讓紅色基因在敬畏中煥發新生。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生動的“清醒劑”。城步深知,傳承抗戰精神必先筑牢歷史根基:修繕蓬瀛鄉蘇維埃政府舊址、祭掃蓮花橋紅軍烈士墓,讓紅色地標重煥光芒;挖掘百歲老人陽秀姑記憶中的“紅軍教唱紅歌”往事,整理《一張欠條》《一條棉褲》等紅色故事,讓歷史細節溫暖人心。60余位離退休老干部、歷史親歷者組成“紅色師資庫”,120人專業講解員隊伍創新打造“現場講解+重走長征路”沉浸式課堂——當各族群眾在紅六軍團西征舊址聆聽穿越時空的講述,塵封的歷史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化作直抵人心的精神洗禮與信仰滋養。
創新教育載體,讓精神火種在時代語境中熊熊燃燒。傳承不是簡單復刻,而是與時俱進的“再創造”。城步的紅色教育充滿時代智慧:將紅色史詩融入苗族山歌,創作《老山界之路》等歌舞劇,讓傳統藝術成為精神傳承的“活載體”;各鄉鎮設立“紅色榮譽室”“退役軍人風采欄”,讓現役與退役軍人成為可感可學的“身邊榜樣”;國防教育“六進”活動覆蓋全域,領導干部“軍事日”體驗、青少年紅色研學等場景,推動教育模式從“被動輸入”向“主動內化”轉變。數字時代,城步繪制紅色教育路線圖、打造5大紅色基地,“線下體驗+線上傳播”立體矩陣讓抗戰精神突破地域,在年輕一代心中扎根生長。
賦能鄉村全面振興,讓精神力量在實踐中轉化為發展動能。傳承抗戰精神,最終要落腳于“為人民謀福祉”的實踐。城步創造性打通“精神富礦”與“發展動能”的轉化通道:蓬瀛村以“紅軍村”品牌激活民宿經濟,青磚黛瓦間流淌紅色記憶;下團村融合“紅色文化+苗鄉風情”,打造沉浸式旅游新業態;南山牧場將“108將”拓荒精神融入產業,讓“自力更生”成為綠色發展的內核動力。一條“紅色旅游興村、特色產業富民”的康莊大道上,“緊緊依靠群眾”的初心,正轉化為苗鄉百姓的幸福圖景。
站在老山界巔回望,當年紅軍充饑的草根已長成漫山茶園,宿營的屋檐下崛起特色民宿。城步的實踐證明:抗戰精神從不是束之高閣的符號,而是融入血脈的力量——當紅色故事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金名片”,當革命舊址成為鑄魂育人的“活課堂”,我們看見的不僅是苗鄉縣城的蝶變,更是一個民族在歷史傳承中走向復興的精神縮影。以城步為鏡,讓我們在銘記中汲取力量,讓抗戰精神的火炬,照亮新時代的長征路。
(作者:申太陽,湖南省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委組織部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