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鄉村全面振興的第一資源。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堅持本土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鄉村全面振興,人才先行。基層黨組織要大力破解鄉村在人才引育留等方面的難題,創新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方式,加大人才保障力度,充分釋放專家人才、鄉土人才效能,以人才振興助力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宏偉藍圖。
廣納博聚“引”,筑實鄉土人才支撐。“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面對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求,我們必須跳出傳統引才思維定式,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廣聚天下英才。要創新引才思路,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打破身份、學歷、資歷等限制,實行更加開放靈活的人才引進政策。對于高層次人才,主動上門對接,探索顧問指導、項目合作、技術入股等柔性方式,讓他們成為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的“智囊團”和“發動機”。要深化本土人才“引流回流”,實施“雁歸興鄉”工程,量身定制“政策包”,推動需求、政策、項目“三張清單”精準匹配,讓返鄉人才從“歸雁”蛻變成為引領發展的“頭雁”。挖掘本地經營有方的農創客、精通市場的土專家,借助鄉賢懇談會、返鄉創業服務中心等載體,吸引在外企業家、技術骨干“反哺”家鄉。以“鄉村工匠”評選為契機,為非遺傳承人、農機能手等開辟技術職稱評定綠色通道,推動“田間土秀才”向“專業新農人”華麗轉身,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智力動能。
賦能善用“育”,夯實鄉土人才本領。“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必須堅持“引”與“育”并重,既要充分發揮人才主觀能動性,又需要各級黨組織因“才”施教、分層培養。“人在事上練,刀在石上磨。”要完善鄉土人才培育機制,堅持以產業發展、時代需求為導向,強化校地合作,積極打造職業學校與農業企業合作的涉農產業產教聯合體,開展鄉村產業發展、電商運營等“訂單式”培養,定制豐富多樣的現代農業專業化、系統化發展課程,與時俱進培養更多理念先進、知識結構完備的“新農人”。秉持“實踐出真知”,積極帶領鄉村人才走出去,到產業發展、基層治理先行區“取經問道”,將 “他山之石”轉化為本地發展的“創新之策”。依托特色產業、富民項目、強村公司等實踐平臺,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優秀青年選出來、派下去、用起來,在實習實訓中提升本領、增長才干,最大限度盤活現有鄉土人才活力,激活鄉土人才隊伍的“一池春水”。
厚待優遇“留”,做實鄉土人才保障。“筑巢引鳳棲,花開蝶自來。”唯有營造良好環境、強化服務保障,才能促使“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鄉土人才情感上愿意留、事業上留得住,真正扎根基層、服務鄉村。要加大事業激勵力度,暢通鄉村人才發展通道,積極營造尊賢重才、惜才愛才的濃厚氛圍。健全全方位的關懷、保障與激勵機制,搭建農業專家、行業精英交流合作平臺,定期開展業務交流學習。完善以能力、實績、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合理規劃鄉村人才晉升路徑,配套制定激勵表彰政策,對表現優異的人才及時獎勵,以優質的事業環境“拴住心”,讓人才干事“有盼頭”。提升政策支持精度,實施“黨委聯系服務人才制度”,定期開展走訪慰問,深入摸需求、廣泛聽建議、及時送支持,動態解決好人才配偶就業、子女教育、醫療保健、父母養老等“關鍵小事”,用親情、鄉情、友情的“情感紐帶”,將鄉村打造成人才安心扎根的“溫馨港灣”,讓人才真切感受到鄉村生活“有奔頭”、基層工作“有勁頭”。
(作者:張克陽,系連云港市贛榆區金山鎮黨委書記、一級主任科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