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連著作風,事關黨風政風,直接關乎施政效能。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發通知、寫文件、作報告,都是為了解決問題。必須讓言之“有物”成為文字的“鐵門檻”“硬杠杠”,將以文輔政、以文鼎新的作用發揮到實處,確保正本清源,根治文風問題。
言中有“真知”方能有生命、有靈魂。文字的重量來自思想的分量。思想沒深度,文字就難免浮于表面。須把思想淬煉作為文字創作的前提,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讀懂其中的戰略考量和價值導向,在字里行間展現所學所得,進而走出紙面變成發展動能。敢于突破知識的“舒適圈”,通過新視角、新思路、新舉措提升自我,展示更多真知灼見,切實破解難題、給出良策。好文章不只是文字的組合、數字的羅列。要將對現實矛盾的深度思考融入筆墨之間,把對發展規律的深刻認知寫進字句之中,讓文字驅散迷霧、引領發展。
言中有“實招”方能有血肉、有筋骨。文字反映的是思考能力,思考能力決定工作能力。若肚中空空,行文必顯空洞,慣用“正確的廢話”和“漂亮的空話”,掩飾本領“恐慌”與能力“貧血”。因此,應當摒棄空泛表態、疊床架屋、繁復鋪陳的文風,將“水分”擠干,把“干貨”留下。通過加強思考、拿出實招,讓文字聚焦解決問題的方案、易于操作的指令,切切實實發揮作用。“陳詞濫調”背后,往往是思路的僵化。必須主動擁抱時代、迎接改革,使思維惰性讓位于“思維活力”,將路徑依賴轉化為“路徑創新”。部分年輕干部材料“打官腔”“吊虛文”,有時并非不愿放下身段,而是內心“露怯”“沒底”。對于這類干部,既要引導其投入“真情實感”,也要增強其“真才實學”。幫助他們吃透政策、寫清要求、說明道理,確保筆下的公告、通報等文件既精準傳達政策精神,又切實契合基層實際。
言中有“清風”方能有溫度、有情懷。文風正不正,根子在作風。從延安整風反對“黨八股”,到黨的十八大以來號召全黨同志“努力改進學風、文風、會風”,重視文風建設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優良傳統。文風不正,危害極大。空洞無物、空話連篇的文章,哪怕花團錦簇、堆砌辭藻,也不過是“紙糊的華袍”,一碰就破,里面藏著的是擔當缺失、作風漂浮,傷害的是干群關系、黨的事業。必須堅決杜絕“材料出政績”的錯誤傾向,警惕將文字異化為粉飾政績的工具。向上匯報務必實事求是、數據精準,不能“只報喜不報憂”,既要全面展示成績,更要敢于直面問題、揭短亮丑,絕不回避矛盾。要立足現實需求,突出問題導向,腳踩泥土、丈量民生,通過“解剖麻雀”體察民情,“望聞問切”剖析問題,讓文字帶著“泥土香”“煙火氣”,避免“閉門造車”和“想當然”,文字才能真正發自內心、直抵人心。(作者:王芝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