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少年有著多樣、豐富、全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涵蓋知識拓展、休閑娛樂、社會交往、情感共鳴、文化認同等多方面,但符合青少年特點和全面發展要求的精神文化產品供給相對不足,一定程度存在低齡化、成人化、西方化、教條化等問題。為此,要加強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供給,通過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理念創新、政策創新等,開發出更多適合青少年需求的精神文化產品,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健康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青少年 精神文化產品 供給體系 精神文明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于人、落腳于人。著眼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青少年承載著民族的未來和希望,正處于人生中身心快速發展階段,處在提升認知能力、抽象思維、情感體驗、社會交往能力的重要階段,青少年時期也是積極探索自我和社會的關系,形成獨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青少年有著多樣、豐富、全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涵蓋知識拓展、休閑娛樂、社會交往、情感共鳴、文化認同等多方面。要加強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供給,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健康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有效供給不足
帶著強烈求知欲的青少年處于積累知識、學習文化的習得期。無論是自然科學中的生物、地理、天文知識,還是社會科學中的歷史、文化、社會知識,都吸引著青少年的關注,他們渴望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探索人類社會的種種奧秘。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也是青少年世界觀形成的過程,他們需要從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如文學著作、科普讀物、影視劇作等)中汲取正能量、學習新知識。在學習知識、探索未知之余,青少年需要精神文化產品來滿足娛樂休閑、放松身心的需求,當下流行的動漫、音樂、視頻、影視劇等是最常見的娛樂方式。通過分享與交流,也為青少年提供了與同齡人交流和互動的精神空間。盡管青少年群體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豐富而多樣,但符合青少年特點和全面發展要求的精神文化產品供給相對不足。
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存在低齡化現象。當前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供給在題材上較為單一,多集中在適合低齡青少年的領域,如童話神話、成語典故、寓言故事等,而適合大齡青少年的歷史題材、科幻題材、自然題材、文化題材和現實題材的精神文化產品則相對匱乏。一些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在內容上較簡單、幼稚、淺薄,情節相互模仿、抄襲,主題千篇一律,甚至荒誕不經,缺乏深刻思想內涵和先進文化寓意。例如,一些在青少年中傳播較為廣泛的兒童文學、動漫作品、有聲讀物等,多以冒險、離奇、玄幻、搞笑為主,缺乏青少年心智成長所需的思想性、科學性、趣味性和啟發性內容。在注意力經濟的影響下,一些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為吸引流量,過于注重娛樂性、趣味性和刺激性的新奇元素,而忽視歷史性、知識性、啟發性和思想性的文化元素,難以真正喚起青少年的文化認同、情感感知、創意再造和深度思考。
精神文化產品的低齡化會對青少年發展造成負面影響。一是題材單調重復讓青少年的認知變得片面和局限,難以拓展人生視野,理解現實世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難以全面觸及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文化。二是內容簡單幼稚,缺乏創新性和獨特性,不僅不能充分發揮青少年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欲,而且會導致青少年對某些事物產生刻板印象。三是長期接觸缺少思想文化元素的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缺乏對社會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思考,會導致他們缺少獨立思考、理性分析和批判思維的能力。
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存在成人化現象。與低齡化相比,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成人化的現象更為突出。數字化時代內容生產出現去中心化特征,青少年獲取精神文化產品不再局限于傳統渠道,而是擴展到了日益多樣化的網絡平臺。盡管國家要求網絡平臺普及未成年人模式,但無論是知識社區、新聞網站,還是社交軟件、視頻平臺,青少年繞過監管接觸成人化精神文化產品都是較容易的。同時,部分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和創作者,為了吸引流量、追求經濟效益、放大平臺效應,刻意制作和傳播一些成人化的內容,以吸引更多青少年的關注。一些包裝為適合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產品中卻潛藏不少成人化的內容,例如,部分網絡文學、動漫、視頻中存在暴力、色情、恐怖、炫富、迷信、賭博、涉黑等元素。
過多接觸成人化的精神文化產品易對青少年行為、心理、觀念形成負面影響。一些青少年會模仿成人化的行為,參與一些成人化的娛樂活動,使用一些網絡流行語和成人化的語言表達,成為“擦邊”文化產品的引流工具。這不僅有損青少年群體的身心健康,而且影響社會風氣,甚至可能對一些青少年產生嚴重的心理負面影響。
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存在西方化現象。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數字社會的到來,西方文化產品越來越快、越來越廣泛地進入中國市場,對青少年的生活方式、興趣愛好、文化認同和價值觀念產生重要影響。雖然生活方式表面上與精神文化產品沒有直接聯系,可是生活方式包羅萬象,夾雜的文化產品可以潛移默化影響中國的青少年。比如,西式快餐備受中國青少年的歡迎,其在營銷過程中往往夾雜著歐美的文化產品。此外,一些出版機構以兒童啟蒙、素質教育的名義引入大量西方國家知識繪本、動畫短片。
青少年從小過多浸潤在西方精神文化產品之中,易使西方文化下的行為模式成為不少青少年模仿的對象。當生活方式和啟蒙教育所蘊含的西方文化元素被中國青少年普遍接受之后,西方精神文化產品自然在一些青少年中流行。不少中國青少年癡迷于過洋節,如情人節、感恩節、圣誕節等,西方文化符號借助節日的儀式感在青少年中廣泛傳播。西方文化的過多流行直接影響到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價值觀念。
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存在教條化現象。青少年階段與幼兒階段最大的不同在于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的逐漸形成,需要能夠引發深入思考和情感共鳴的生動教育場景,通過學習和反思不斷探索自我。但一些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過度追求標準化、課程化,存在填鴨式教育的現象,只注重知識的灌輸,缺乏對青少年興趣和感情的引導。不少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如文學作品和影視劇集,模板固定、情節俗套,存在形式固化、風格單一、內容雷同的現象。一些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在類型上缺乏創意,未能借助青少年喜歡的游戲、音樂等類型進行創作和傳播,難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在價值觀引導上,一些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過于直接、淺薄和教條,缺乏對現實社會中復雜現象的討論、引導和探究,不僅易讓青少年掉入知識繭房,導致思維模式固化和價值觀念偏倚,而且削弱他們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一些以說教為主的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只是直白地灌輸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忽視了青少年的心理訴求、自我感知和認知能力,反而可能產生不良后果,如刺激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更有甚者,一些青少年可能會為了彰顯自己的個性,努力反抗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價值觀念灌輸,走向偏執、反叛和情緒化。
豐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供給的舉措
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供給與需求存在不匹配,其原因主要是四個方面:市場短視、缺乏創新、理念落后和政策不足。一些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的創作者沒有腳踏實地、真真切切地深入了解青少年的真正需求,導致產品華而不實、急功近利;在產品創作上,數字技術手段應用不多,導致產品形式老套、落后于時代;在創作理念上,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結合不緊密,創意匱乏、教育功能弱;在政策上,支持力度不夠,不少創作者處于自擔風險的狀態,只能跟著市場隨波逐流、粗制濫造。因此,加強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的供給,多出經典精品,要做到以下四個方面的創新:
推動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的技術創新。當下的青少年大多是“網絡原住民”,從小生活在數字社會環境之下,對數字工具、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有著天然的好奇心和快速的學習能力,是數字工具、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在精神文化產業的使用者和實踐者。因此,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要與最新的數字技術進展相結合,廣泛應用數字工具、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將精神文化產品研發與內容創作融合起來,使用游戲、音樂、動漫、虛擬展覽等數字化形式,為青少年創造出新穎的沉浸式體驗。同時,可以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增強精神文化產品的趣味性、互動性,搭建精神文化產品的開放式平臺,引導青少年使用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進行產品創作,從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制作,實現自覺學習、自愿參與、自主創意、自我教育的良性循環。
推動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的市場創新。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兼具公共產品和市場產品的雙重屬性,在青少年中流行的往往是能夠在市場中普遍獲得好評的產品?,F階段不少優質的精神文化產品并沒有把青少年作為主要市場,一些動漫電影制作精良、情節有趣,頗受青少年喜歡,相關衍生產品也受到青少年追捧,但其創作團隊的主要目標市場是成人群體。與之相對應的是,不少以青少年為主要市場,且頗受喜歡的動漫電影是從國外引進的,如《瘋狂動物城》《海底總動員》《千與千尋》等。事實上,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的市場空間很大,但一些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企業和創作者往往存在市場短視的問題,快餐式生產的模仿多,沉心修煉的原創少,難以滿足青少年對高質量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要引導企業和制作者緊貼高品質需求,深挖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市場。
推動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的理念創新。當前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的設計理念因循守舊的多、破舊立新的少,需要創新性地將精神文化產品與傳統元素、科技元素、情感元素和審美元素相結合,創造出具有現代感、科技感、體驗感和新鮮感的精神文化產品。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要堅定文化自信,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從歷史故事、神話傳說、非遺文化、傳統藝術中汲取靈感,將文化元素與青少年審美相結合,融入現代設計中,制作有吸引力的產品。還需要注重通過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的情感和社交連接功能,將產品作為傳遞親情、友情等情感紐帶,引發情感共鳴和社交互動,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增強國家認同感和集體歸屬感。
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的政策創新。中國文化產業一定程度上大而不強,適合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產品供給在總量上雖有提升,但在原創性上和質量上仍存在不足。改變這一狀況需要認識到,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兼具公共產品和市場產品的特殊性,不能只依靠市場運作解決問題,政府要積極推動政策創新,大力支持適合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產品發展。除了既有的文化產業的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扶持政策外,應當以鼓勵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導向,加強對在重點領域已取得成就或者嶄露頭角的平臺、企業和創作者的引導和扶持,設立專項資金,依據青少年反饋和市場表現,以獎代補為優秀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的創作、傳播和推廣提供資金支持。同時,加強和規范監管措施,規范網絡平臺經營行為,嚴厲打擊侵權、盜版、假冒等非法行為,保護創作者著作權等合法權益,為青少年精神文化產品的創作者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高志宏、吳雨歌:《新媒介環境下文化產品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22年第3期。
②馬中紅:《網絡新青年與新文化研究》,《青年探索》,2016年第3期。
③李曉娟、董婭:《城市青少年消費西方文化產品狀況的調查》,《中國青年研究》,2005年第9期。
責編/于洪清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