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錨定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目標,要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戰略定力深耕“三農”沃土,以科技創新驅動生產要素革新,立足地域稟賦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化產業躍遷,在希望的田野上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聚焦科技成果轉化,以“農業新質生產力”為核心引擎,奏響鄉村全面振興的“轉型強音”。千年農耕智慧揭示的不僅是順應自然的哲學,更折射出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困局。如今,科技創新正以破竹之勢重構生產邏輯,黑龍江農墾引入無人駕駛播種機,通過北斗導航系統實現高效率、高精度的播種作業,萬畝良田實現“種地不下田”。從黑土地上的無人農場到江南水鄉的數字魚塘,從云貴高原的云端菜園到戈壁灘頭的智慧棉田,當數字技術滲透到田間地頭,傳統農業正經歷“脫胎換骨”的質變。破解傳統農業困局,關鍵在于激活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引擎,加快數字農業、智能農機、生物育種等前沿技術的應用,讓“會種地”轉變為“慧種地”,讓“藏糧于地”升華為“藏糧于技”。
聚焦產業鏈條延展,以“農業新質生產力”為重要推手,描繪鄉村全面振興的“升級藍圖”。在浙江安吉,“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的故事正在續寫新篇,茶葉種植嫁接文旅康養,茶園變景區、茶廠變體驗館,衍生出茶食品、茶化妝品等20余類深加工產品。當地通過“農業+”模式打破產業邊界,以冷鏈物流縮短“從田間到舌尖”的距離,以電商直播架起“農貨出山”的云橋,形成“接二連三”的完整產業鏈。這揭示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路徑,通過生產要素重構和產業模式創新,將土地、勞動力等傳統要素與現代農業科技、文創設計、品牌運營等新興要素深度融合,推動農業從單一生產功能轉向多元價值創造,最終形成全產業鏈增值的裂變效應,使鄉村從“邊緣地帶”蛻變為“發展熱土”。
聚焦經營主體培育,以“農業新質生產力”為內生動力,繪就鄉村全面振興的“富民畫卷”。農民是鄉村全面振興的主體,而新型職業農民則是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力量。在江西婺源篁嶺古村,返鄉創業人員創新思路,將傳統農作物晾曬場景打造成“天空之鏡”攝影基地,并開發農事體驗課程、推出“曬秋盲盒”文創產品,成功帶動這個海拔1260米的山村年接待游客突破270萬人次,村民年均收入從十年前的數千元躍升至4萬余元。實踐充分印證,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激發農業新質生產力,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路徑。要鼓勵青年大學生、退役軍人等群體返鄉創業,培養更多“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進而實現“培育一個帶頭人、帶動一個產業鏈、富裕一方百姓”的乘數效應,讓廣大農民共享發展紅利。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菱湖鎮 陸佳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