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歷史新起點,需把握“千萬工程”的發展邏輯,激活環境、產業、人才等多元要素,續寫“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嶄新篇章。
鄉村要振興,環境須先行。浙江安吉整治農村污水臭味不再、江蘇宜興修復生態“以綠生金”、湖北荊門改善村容村貌重塑文明風尚……環境治理不僅讓鄉村“煥新顏”,更讓群眾享受“實實在在的幸福”。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關鍵在于構建人居環境與百姓生活并重的良性生態,實現內在外在共美。要關注看得見的“風景線”,立足農房、農田、村道、管線等基本單元,在尊重鄉土風貌和地域特色基礎上,打造“一村一品”建筑,暢通“交通動脈”,以空間重塑與功能優化擦亮鄉村亮麗底色。同時,要守護看不見的“生命線”,聚焦污水、垃圾、供水等直接關系人民健康的領域,系統推進提質增效、提標擴面,有效將綠色理念融入日常生產生活。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解鎖共富密碼的“金鑰匙”。近年來,浙江“共富工坊”不斷涌現,一個個工坊找準富民增收的切入口,精準聯結資源稟賦、勞動力與社會需求,激活鄉村發展“一池春水”。小工坊之所以能彰顯大作為,關鍵在于把準產業脈搏、盤活發展路徑。既要有善于發現的“敏銳性”,挖掘獨特資源,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深耕“土特產富”版圖,推動“土特產”不斷“出圈”,化身為富民的“大產業”;又要有敢于創新的“開拓性”,拓寬致富通道,融入電商直播、文創藝術、生態療養等新業態,打造有韌性、有潛力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推動產業鏈條全方位升級。
鄉村全面振興要想釋放出“最大動能”,離不開人才這一“源頭活水”。正所謂,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應通過“引才用才留才”三舉措協同發力,吸引更多“千里馬”在鄉村熱土肆意奔騰,充分激發振興“智慧引擎”。要堅持多渠道引才,通過金融扶持、創業幫扶等“暖心舉措”降低人才入鄉門檻,打通本土成長與外部引進“雙通道”;要堅持多維度育才,強化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輸送政策支持與技術服務,為農創客、鄉村工匠、返鄉青年等不同人才量身定制培養方案,激勵其在鄉村舞臺施展才華、實現價值;要堅持多舉措留才,持續完善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為人才筑起溫暖穩固的“大后方”,在廣袤田野扎實生根、茁壯成長。
(作者:馮寧靜,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