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浙江省海鹽縣雪水港村的孩子“小核桃”一到周末就鬧著進城,嫌棄鄉下“沒滑梯、只有泥巴路和蚊子”。如今,剛過周五就催著媽媽:“快回老家!我要去沙坑跳跳,還要看‘小米粒’稻田!”從“不愿回”到“搶著歸”,孩子天真的話語,展現出雪水港村的驚人變化。這背后,深藏著黨建引領鄉村發展的生動密碼。
黨員“破冰”,卷起袖子讓“灰頭土臉”變成“水清岸綠”
曾經的雪水港,“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連城里親戚都“不敢留客”。改變始于一次“臉紅”的黨建活動。村黨總支組織黨員和村民代表去海寧長嘯村參觀,人家“河道清得能照見云彩,小院比花園還精致”!老黨員那句“咱村要能這樣,孫女找對象都有面子!”,像火種點燃了全村的心。村黨總支連夜拍板:環境提升,黨員先上!拆自家違建、清門前垃圾,“美麗黨員先鋒隊”包片聯戶動起來。黨員老張第一個推倒自家院墻建花壇;在外打工的王大哥請假回村砌花壇:“以前怕孩子嫌棄鄉下,現在敢拍胸脯說,咱家院子不比城里別墅差!”短短一年,黨員領著干,群眾跟著干,河道重現魚蝦,庭院花果飄香。雪水港的實踐響亮回答:黨建不是空喊,是黨員干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把“不可能”變成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美!
支部“攻堅”,扛住壓力為“一老一小”筑起“幸福港灣”
環境美了,但雪水港村深知:“若留不住人,鄉村仍是‘空架子’。”村民的話點醒大家:“孩子要的不只是風景,是能‘拴’住他們的溫情。”“一老一小”的需求,成了支部攻堅的“頭等大事”。關鍵抉擇擺在面前:有限的村集體資產,是用于創收還是服務村民?經過激烈的討論,黨員大會上大家達成共識:“集體經濟發展可以想更多辦法,但村民的迫切需求就在眼前!”于是,原計劃出租的店面改成了衛生服務站、婦幼驛站;引進智慧養老和AR遠程醫療,老人不出村就能連線大醫院專家;提升居家養老中心集中供餐,配齊金融驛站、智能超市。雪水港的“一老一小”服務場景入選全省首批共同富裕現代化基本單元。這場民生硬仗揭示:黨建的溫度,就在于敢啃硬骨頭,把“民生愿景”變成長者安、幼者樂的“幸福實景”,讓“小核桃”們樂不思城,讓老人們安享晚年。
黨群“攜手”,闖出新路用“低碳革命”點亮鄉村未來
蝶變最難的是打破千年習慣。推廣“土灶改電灶”,遭遇“老灶頭用慣了”的抵觸。“讓別人先裝吧,我們不裝!”面對阻力,黨總支再亮法寶:黨員戶先改,改出實效再推廣!集中力量改造黨員戶,讓鄰居眼見為實。很快,效果說話:六寶嬢嬢家再不用搬柴火,“燒飯不冒煙,灶頭畫還透著福氣!”原本觀望的村民心動了……如今,土灶柴改電全村覆蓋,光伏路燈、風力發電、全電景區、智能溫控……低碳融入日常,年碳減排達1.66萬噸。這場綠色轉型印證:黨建的智慧,在于用黨員“帶頭闖”化解群眾“不敢試”,讓傳統村莊在擁抱未來中長出強健“筋骨”,綠水青山真正成了金山銀山。
“小核桃”們在沙坑里的歡笑,六寶嬢嬢灶臺邊的“顯擺”,是雪水港蝶變最動人的注腳。從環境整治到民生服務,再到低碳轉型,作為“大豐山”抓黨建促鄉村全面振興示范片區的核心村之一,雪水港村的蝶變密碼清晰寫在基層黨建的實踐中——是黨員卷起袖子的決心,是支部扛住壓力的擔當,是黨群緊握雙手的闖勁。讓黨建的根系深扎民心沃土,雪水港的春天里,正續寫著更多“從不愿回到搶著歸”的幸福故事。
(作者:呂黃暉,浙江省海鹽縣通元鎮雪水港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