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治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能夠保障治理體系的系統性、規范性、協調性,具有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是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石。要充分認識、有效發揮法治對社會治理的規范和保障作用,在法治軌道上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社會治理工作,健全社會領域制度規范,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依靠法治解決社會治理領域突出問題,持續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把我國社會治理體系和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
關鍵詞:法治 社會治理 依法治理 社會治理體系 治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識碼】A
202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發揮好法治對社會治理的規范和保障作用”。[1]法治具有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是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石。在法治軌道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發揮好法治對社會治理的規范和保障作用,通過法治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將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貫穿社會治理全過程各方面,筑牢社會長期穩定和諧的法治根基。
充分認識法治對社會治理的規范和保障作用
法治對于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法治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能夠保障治理體系的系統性、規范性、協調性,具有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要更好發揮法治對社會治理的規范和保障作用,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
法治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
法治是依法治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方式,強調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要尊重法律、服從法律、依法辦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事實證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2]法律提供了評價和規范人們行為的明確依據,使人們形成穩定的預期,有利于構建穩定的社會秩序。法治建立了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制度,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法治規范和約束國家權力,使各項社會事務的管理有法可依,確保了社會各方面治理的公正、透明和高效。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是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全面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發,為更好治國理政而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3]推動我國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維護社會長期和諧穩定,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都必須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以法治為解決社會治理問題提供制度化方案,保障社會生活有序運行,夯實國家長治久安的法治基礎。
法治保障治理體系的系統性、規范性、協調性
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創造出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同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有密切的關系。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凝聚著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穩定最可靠的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全面依法治國才能有效保障國家治理體系的系統性、規范性、協調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共識。”[4]社會治理體系包括各方面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包括非正式的社會規范、自治制度等,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制度,社會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制度治理社會事務的能力。法治體系可以提供系統完備、科學規范的法律規范體系,并為社會自治領域的規范體系提供指導和依據。法治體系是社會治理體系的基礎,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實現法治體系的系統性、規范性、協調性,才能有效保障社會治理體系的系統性、規范性、協調性。
法治具有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
法治確立了一整套制度來保障社會治理體系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是社會治理領域法治固根本作用的體現。發揮法治固根本的保障作用,可以保障社會治理體系系統規范、協調運行,提高社會治理能力。法治對于社會行為具有穩預期的引導作用,法律通過建立明確的法律規范體系、規定權利和義務,對各種社會行為的法律后果作出明確規定,從而塑造社會成員的行為預期,引導社會成員作出合法選擇。要充分發揮法治穩預期的重要作用,更加自覺地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在法治軌道上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依法協調和處理各種社會治理問題。法治對于社會治理和社會發展具有利長遠的保障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定不移厲行法治,一個重要意圖就是為子孫萬代計、為長遠發展謀。”[5]法治能夠為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我們要更加重視法治、厲行法治,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社會治理,確保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續寫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
在法治軌道上完善社會治理體系
面對新時代社會治理的新形勢,我們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共建共治共享是社會治理理念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的深刻轉變。共建,即各主體共同參與社會建設,在黨的領導下,強化政府責任,引導經濟主體和社會各方承擔相應責任。共治,即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在黨的領導下,政府、市場、社會、公民等主體共同參與、良性互動。共享,即各方主體共同享有社會治理成果,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堅持黨對社會治理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根本的保證。實現社會治理與法治國家建設相協調,使社會治理與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相適應,需要完善黨組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機制。各級黨委要落實社會治理的領導責任,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和策略,統籌協調各方資源,依據法律和黨內法規推動解決社會治理的重點難點問題。加強黨對群團組織、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等的領導,推動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實踐的創新發展。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積極探索基層黨組織引領社會治理的途徑、載體和機制,緊緊圍繞基層黨組織構建公共服務圈、群眾自治圈、社會共治圈。
構建聯動融合的政府負責體制
作為社會治理的主責部門,政府承擔著關鍵職責。政府在社會治理中作用發揮得如何,直接關系社會治理效能。社會治理是涵蓋多領域、多部門、多主體的復雜系統工程。為確保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必須構建聯動融合的政府負責體制。發揮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主導作用,強化各級政府抓好社會治理的責任,構建聯動融合、集約高效的政府負責體制和治理機制,提高政府整合資源、綜合治理、快速響應的能力。
首先,合理定位政府與企業、社會組織、民眾之間的關系。政府不是社會治理的唯一主體,應在依法全面履行自身職能的同時,避免非法干預經濟社會活動。其次,推動政府與社會力量融合互動?,F代社會治理強調合作、協同,需要政府支持、幫助、引導其他各方共同參與社會治理。依法解決企業、社會組織、基層自治組織等主體在社會治理中面臨的障礙和問題。通過行政指導、行政獎勵、政府采購、行政公示、行政資助等方式,推動不同主體更積極地參與社會治理。最后,促進各社會主體協同聯動。企業、社會組織等主體在參與社會治理時面臨力量分散、難以聚合等問題,應推動合作治理、協商治理,以協商和對話的形式協調分歧,共同實現社會治理目標。
健全社會協同的制度機制
社會治理責任在政府,活力在社會,社會協同是社會治理的重要依托。要完善開放多元、互利共贏的社會協同機制,搭建互動平臺和載體,調動各方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進一步深化群團組織改革、加強群團組織建設,更好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聯系服務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更加重視發揮社會組織的協同作用,推進以行業規范、社會組織章程、村規民約、社區公約等為基本內容的社會規范建設。發揮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基礎性作用,由群眾按照居住地區自己組織起來管理自己的事務,辦好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重視發揮民間組織的專業作用,促進行業協會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等民間組織在行業管理、彌補公共品供給不足等方面有所作為。
各類社會組織擁有“社會性權力”,它們承載著社會關系和社會資本,通過組織和凝聚社會成員,形成豐富的社會網絡和信任基礎;充當社會秩序的衍生平臺,通過制定和執行內部規則,規范成員行為,營造良好的組織文化和秩序;承擔著供給公共領域運行機制的重要任務,為社會協作提供空間,在社會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完善各類社會組織相關法律法規,對社會組織的職權與職責、角色與地位等作出明確規定,明晰其在社會治理活動中的權利與義務,促進社會組織依法自治,支持和鼓勵其充分發揮作用。依法管理社會組織,敦促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規范化建設,提升依法自治自律能力,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提升資源整合與服務能力。
完善公眾參與的平臺和機制
公眾參與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必須完善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機制,拓寬參與平臺和渠道,引領和推動公眾充分參與社會治理。公眾參與社會治理,意味著在公共事務的決策、管理、執行和監督過程中,公眾能夠自由地表達立場、意見和建議,能夠合法地進行旨在維護個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動。公眾有序參與社會治理,需要有多元的渠道和機制。首先,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開、公眾參與及意見反饋制度,明確公眾參與的權利與義務,保障公眾在公共事務決策、管理、執行和監督過程中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其次,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參與觀念,幫助公眾形成獨立理性的見解,增強自主性和責任感,避免非理性參與行為。最后,打造多樣化參與平臺。完善人民群眾共治機制,確保公眾通過合法有效途徑參與社會治理,防止因渠道缺失或不暢而引發的非制度化參與行為,避免以社會輿論、特殊社會關系、不合法途徑等非制度性方式干擾社會治理,提升公眾參與的規范性和有效性。
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各個環節都需要法治保障。要把社會治理各領域各方面納入法治化軌道,發揮法治對社會治理的規范和保障作用。根據憲法、法律和黨內法規的要求,堅持黨對社會治理的領導,依法構建并實現聯動融合的政府負責體制,依法賦予并保障群眾的自治權利,保障社會組織依法運行,構建群眾有序參與并行使各項民主權利的機制。以法治方式統籌社會治理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化解社會矛盾、破解社會治理難題、促進社會和諧。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社會治理
社會治理法治化,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方面。社會治理現代化必然要求社會治理法治化,要求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社會治理各項工作。應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健全社會領域制度規范,推進社會治理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依靠法治解決社會治理突出問題,全面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
健全社會領域制度規范
在社會治理領域,不少事務可以通過個人自律、社會干預、市場調節予以解決。因此,法律制度、道德規范、社會規范等,都是社會治理的重要規范。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健全社會領域制度規范,就要構建類型豐富、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制度規范體系,包括完善社會領域立法、促進社會規范建設、加強道德規范建設、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等多方面。
完善社會領域立法。法律是所有制度規范中最具有明確性、確定性和國家強制力的規范,是其它制度規范效力的保證。目前,社會領域基本有法可依,但仍存在法律規范不夠協調、體系性不足以及部分事務立法缺失等問題。而且,隨著社會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出現,需要及時健全相關法律規范。完善社會領域立法需立足實際,針對豐富多樣的社會事務,涵蓋各個具體領域,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以發展社會民主、保障公民權益、推進社會事業、健全社會保障、規范社會組織、加強社會治理。
促進社會規范建設。社會規范是特定社會群體成員廣泛認可或相應組織制定的行為標準,它對群體成員具有制約性,有助于維持社會群體的穩定和發展,推動成員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規范。[6]針對新興領域和公私模糊領域的無序問題,完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體系,并加強常態化監督,確保其有效實施。有效發揮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可以培育人民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擁護者、踐行者、推動者。
加強道德規范建設。社會治理要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要加強道德規范建設,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適當內容寫入居民公約、村規民約、行業規章、社會組織章程等社會規范,用社會規范強化道德實施效果,并以法律承載道德內容,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
推進社會誠信建設。誠信是增強法治觀念、建設法治社會的道德基石。誠信的缺失,會導致法治觀念缺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7]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需加快社會信用立法,完善信用體系運行制度,推進信用信息平臺和系統建設,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體系。
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國情復雜,各地發展不平衡,各行各業不均衡,推進依法治理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因地制宜,這樣才有針對性、有效性、靈活性。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是基層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抓手。多層次,是指社區、鄉鎮、縣域、市域等不同層次,包括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深化城鄉依法治理,開展法治鄉村建設等。通過開展多層次法治試點或創建活動,推動市域治理現代化,統籌城市治理、縣域治理和城鄉基層治理,推進城市、社區、鄉村等各層次社會治理法治化。多領域,是指各行各業及相應的公共權力部門,如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藥衛生、住房、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等方面。深化部門、行業和基層組織依法治理,從多層次多領域的社會組成單元切入,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促進各級政府部門依法行政,社會各行業依法辦事、誠信盡責。
依靠法治解決社會治理領域突出問題
推進社會治理工作,需要牢固樹立社會治理法治化意識,以法治思維謀劃社會治理,用法治方式解決突出問題,有效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全面把握社會治理突出問題的形成過程和實踐機理,準確理解相應的社會治理法律法規,做到于法有據、于法周延。面對社會治理領域的突出問題和風險,要做到在法治之下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養成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自覺,把依靠法治作為干事創業的“硬要求”和“護身符”。
社會治理領域的突出問題,常常體現出道德關聯性,要善于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過強制規范人們行為、懲罰違法行為來引領道德風尚。要以法律承載道德內容,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基本道德規范轉化為法律規范,把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范,通過法律的強制力來強化道德作用、確保道德底線。明確對嚴重失德行為的懲戒措施,依法加強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失德行為的整治。對見利忘義、制假售假等嚴重違反道德、引起社會公憤的違法行為加大執法力度,讓敗德違法者受到懲治、付出代價。
依靠法治進行社會治理,并非僅僅依靠法律治理,而是要在綜合治理格局中堅持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最早出現在環境治理領域,后來在社會治安、社會治理領域擴展運用。綜合治理意味著治理主體和治理手段多樣化、治理結構網絡化。伴隨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社會治理會出現一系列新問題,社會治理的任務更加艱巨繁重,迫切要求健全綜合治理體系。依靠法治解決社會治理領域突出問題,要把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增強綜合治理的意識和能力,堅持依法治理、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把我國社會治理體系和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
【本文作者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法學院教授】
注釋略
責編:董惠敏/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