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要求,建設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在城市建設和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如何保護和傳承城市文脈,讓人民群眾享有更高品質的生活,是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道路中的一道必答題。近些年來,江蘇省蘇州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注重活態保護,下足繡花功夫,精心統籌歷史記憶存續與現代功能迭代,努力促進社會文化經濟效益共同提升。
“這條街既保留了傳統韻味,又充滿活力,很特別!”盛夏,漫步于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十全街的游客贊嘆。不久前,這條網紅街巷入選長三角文旅消費十大創新場景。這是蘇州市古城保護與有機更新的生動縮影。
老宅變身藝術博物館、新村成了多元文化街區、老舊小區裝上了電梯和充電樁……從組建行動支部,到推出古城保護更新伙伴計劃,再到實施共享物業管理模式,蘇州市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注重保護更新“雙面繡”,持續優化體制機制,建強基層組織體系,凝聚起多元參與的磅礴力量,讓千年古城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
優化體制機制 形成保護合力
回望古城保護與發展,持續優化體制機制是關鍵因素之一。2022年,蘇州高規格成立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領導小組辦公室按照“提出議題、制定方案、推進落實”工作模式,扁平化高效運轉,堅持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每年以“書記項目”為牽引,帶動實施194個古城保護更新項目,有效打通市、區兩級在財政體制、城建規劃等關鍵環節的堵點,使得古城保護工作實現“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的高效協同。
機制理順的同時,專業化、市場化力量雙管齊下,蘇州名城保護集團的掛牌組建,為古城保護注入強勁動能。聚焦19.2平方公里古城城區,堅持市場化運作、項目化實施,加速推進古城資產歸集與閑置地塊整理盤活;以黨建為紐帶,打造各方聯絡協調平臺,積極引導優質外遷企業回流古城,歷史文化遺產的精心保護與區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協同并進。穿過熱鬧的平江歷史文化街區,“丁宅”“陳宅”等一批古建老宅在活化利用后相繼嶄新亮相,不斷翻開古城新生的一個又一個篇章。
按照古城“從增量建設轉向存量提質,打造城市更新示范區域”的思路,姑蘇區推出古城保護更新伙伴計劃,以公開招租等市場化形式,邀請有文化、有實力、有情懷的各類組織入駐古城,兩年來,累計上線5批、80座古建老宅,為36座宅子找到“新伙伴”,并創新推出“古城細胞解剖工程”,完成27個街坊的數據要素采集,補充完善201處歷史建筑、2884處古井古樹信息……一幅保護與更新完美交融的“雙面繡”徐徐展開。
建強組織體系 激活紅色動能
茶花村是姑蘇區規模最大、情況最為復雜的城中村改造項目,曾因歷史遺留問題多、群眾訴求多元而陷入“拆不動、不敢拆”的困境。面對這一難題,蘇州市堅持把黨組織建設作為破解難題的“紅色引擎”,選派40余名機關黨員,組建“海棠匠心+”行動支部,將政策宣講、矛盾調解、民生服務等職責分解到每名黨員,形成“一日一碰頭調度、一周一成效通報”的工作機制。在黨員合力攻堅下,該項目住宅簽約首日超五成、首月超九成。
突破的背后,源于古城保護構建的“縱向聯動、橫向覆蓋”組織體系,紅色動能在項目一線奔涌。不斷強化“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責任鏈條,實現1055個住區黨支部全覆蓋,確保黨建工作觸角延伸到古城每一個角落。堅持“支部建在項目上、黨員沖在第一線”,在重點片區保護更新項目以及重點征收搬遷項目建立行動支部,注重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形成決策共謀、項目共管、效果共評模式,讓黨旗在攻堅一線高高飄揚。
以黨建共建為紐帶,推動資源力量向古城保護一線深度下沉。蘇州市充分發揮屬地街道作用,挖掘在古城保護和宣傳推廣方面的社會能人、民間達人,聯合職能部門、專業機構、共建單位組建43個“古城細胞支部”,組織黨員深入參與“古城細胞解剖工程”,對古樹、古井、古橋等古城“肌理”進行保護,讓古城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得到精準呵護。
堅持民生為要 共享保護成果
作為全國唯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姑蘇古城老舊小區眾多,面臨基礎設施薄弱、環境秩序不佳、服務資源緊缺等民生難題。如何解決好老百姓的急難愁盼,更好提升居民群眾生活品質、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是古城保護更新中必須答好的民生考卷。
蘇州市堅持把古城保護與民生改善有機結合,常態化開展“社情民意聯系日”活動,縱深推進黨建引領“海棠紅·幸福里”建設,創新實施“三圈六型”分類治理,圍繞古城、老城、新城3個圈層,聚焦“開放式街區型、老新村型、普通商品房型、動遷安置型、商圈型、混合型”6種不同類型社區治理重點難點,精準施策、靶向發力,積極探索實施城市物業、共享物業、紅色巷管家等差異化小區物業管理模式,推動無物業小區、零星樓、開放式街區等薄弱區域物業管理全覆蓋,有效實現古城環境提升與基層治理提質的互融共促。
緊盯“一老一小一青一特”核心需求,蘇州市不斷拓展服務空間,豐富陣地功能,創新服務模式。協調市區兩級機關企事業單位閑置空間、黨群陣地對外開放;挖掘小區閑置載體,打造“小巷紅韻”微陣地千余個;全面推廣“假日課堂”“周末社區”等全天候服務模式,建成15分鐘黨群服務圈,把各類優質服務資源送到居民家門口、心坎上。這些群眾可感知、得實惠的日常,正是高水平“民生七有”在古城的生動寫照。(本報通訊員 蘇組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