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辦事跑斷腿,現在網格員上門來幫忙,手機拍個照還能‘未訴先辦’,真方便!”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水寨鎮南申村村民張建召說起村里的變化,臉上笑開了花。這份便利,源于伊川縣2025年5月在全縣推行的“黨建+網格+大數據”治理新招,讓服務直通農家院,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百米”。
支部建在網格,提升治理精度
走進南申村,一張清晰的村網格劃分圖掛在顯眼處。據介紹,在村黨支部帶領下,南申村被科學劃分為5個網格,每個網格都按照伊川縣全面推行的“5+N”建立網格管理模式、配備網格隊伍,即1名鄉鎮(街道)領導+1名包村(社區)干部+1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1名網格長+1名專職網格員+N名兼職網格員(熱心村民)。
“我們按村民居住情況劃分網格,確保家家戶戶都有人管。”南申村黨支部書記李俊哲介紹,通過黨員帶頭、干群合力,網格化管理的效果立竿見影。截至目前,累計解決環境臟亂差問題20余件,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無獨有偶,白沙鎮范村建起了“鎮黨委—村黨支部—村民小組—網格員”四級聯動網格體系,搭配網格管理云平臺,實現信息快速采集、任務快速處置,應急響應效率提升60%以上,讓“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成為現實。這種模式既延伸了黨組織的工作觸角,又提升了服務群眾的精準度。
記者了解到,自伊川縣推行“黨建+網格+大數據”治理模式以來,截至目前,全縣1976個基礎網格已實現黨組織全覆蓋,形成了“鄉鎮黨委—村黨支部—網格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四級組織架構,使每個網格都成為堅強的戰斗單元,真正實現“網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精細化治理。
專業力量下沉,提升服務質效
在彭婆鎮朱村,活躍著一支特別的服務隊:由法官、檢察官、警官、法律服務所工作人員、電工、村醫和稅務員這7名專業網格員組成的隊伍,化身破解基層難題的“特種兵”。
縣司法局下沉的李律師成了村里的“法律顧問”,定期在村里“坐診”,已為村民提供法律咨詢10多次,調解矛盾糾紛3起。鎮供電所電工李聯樓專為村里的留守老人排憂解難,他手把手地教老人如何安全用電,已為10戶老人檢修線路,改造了4處老舊電表箱。
據介紹,伊川縣在“5+N”網格管理模式的基礎上,鼓勵專業力量和村鎮能人參與基層治理。專職網格員是“全科醫生”,負責日常巡查;兼職網格員是“流動哨兵”,主要收集社情民意;專業網格員則是專啃“硬骨頭”的能手。通過科學配置、精準賦能,真正實現“網格吹哨、隊伍報到”,讓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在“格”中就能得到專業高效的解決。專業力量的深度融入,既延伸了基層治理觸角,又提升了服務質效,使網格化治理既有溫度更有力度,形成“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生動局面。
創新積分管理,提升參與熱度
平等鄉古城村的村民最近有了一個新“愛好”——攢“智慧積分”。“參加大掃除積3分,調解糾紛積5分……”的積分規則吸引著大家踴躍參與。村民李彎彎用積分兌換了一桶食用油后樂呵呵地說:“為村里出把力,自己還能得實惠,真值!”
據了解,該村創新搭建了“智慧積分”平臺,村民通過小程序拍照上傳發現的環境問題、參與志愿活動等信息,30秒即可完成申報,2分鐘內積分就能到賬。積分不僅能兌換米、面、食用油等日用品,更是評優評先的“硬杠杠”。“現在大家都搶著為村里做事,從‘要我做’變成‘我要做’了!”村民張軍行指著便民超市里的“積分專柜”說。
數據顯示,自2025年5月推行積分制以來,村務活動的村民參與率從以前的不足30%飆升到85%,共計兌換積分385分。更可喜的是,“黨員積分榜”還起到了先鋒模范作用,2025年以來已有18名村民主動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在推進網格化治理中,伊川縣實施積分制管理模式,建立“基礎分+獎勵分+扣分”的積分體系,依托現有的便民超市、商店設立“積分專柜”,用“小積分”撬動“大治理”。同時,將積分制管理與網格化治理深度融合,通過“以分促管、以分促治”,激發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下一步,我們將在全縣推廣‘云積分’管理,讓基層治理更智能、更主動,推動基層治理從‘被動應對’向‘主動服務’轉變。”伊川縣委組織部負責人表示。(葛高遠 王涵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陳顯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