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福安,白云山下,悠久的古茶鄉,飄出興村富民的新茶香。福建寧德福安市社口鎮坦洋村,是福建三大工夫紅茶之一——坦洋工夫的發源地,處處可見茶莊園、茶景區依山傍水而建。1915年,坦洋工夫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遠銷歐美。盛名之下,因茶而興的坦洋村卻沒有因茶而富、因茶而強。
如何把茶香茶韻轉化為富民的“茶經濟”?近年來,坦洋村探索出“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濟發展運營模式,引導農戶組建經濟合作社,并以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契機,構建“全員股份經濟合作社”。合作社把農戶有效組織起來,構建統分結合型的運營模式,保證經濟收入得到大幅度提升。一組數據印證著這片葉子的力量:2024年,坦洋村的茶葉總產值達1.1億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13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3.61萬元。
如何把“一村強”變為“村村好”?一場共富的探索與實踐,在“大坦洋”拉開序幕。2024年4月,以坦洋村為龍頭成立大坦洋片區黨委,聯動周邊6個行政村,面積約26.37平方千米,總人口2969戶、近萬人,現有黨員293名,茶園面積約2.1萬畝,七成以上村民從事茶產業。
“我們組建了片區黨委,由7個聯建村黨支部書記擔任委員,形成‘1+7’組織架構,推動以坦洋村為龍頭、帶動周邊村一體打造、一體發展,打造‘先富帶后富、區域共同富’的局面。”大坦洋片區黨委書記羅小芳表示。
片區黨組織以茶產業為核心,強化要素資源整合,提高種植規模化、品牌化,并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設生態茶園、5G智慧茶園等6100多畝,建成茶葉加工小微園、聯村商城、綜合產業交易中心等,串聯茶葉種植、加工、商貿全產業鏈,獲評茶業重點縣域、“三茶”統籌發展縣域。“公司是片區黨委領辦的集體企業,各村以資源和資金入股,通過開展研學服務、甄選銷售等多元化經營,實現抱團增收。”大坦洋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郭碧英說。
同時,推動茶旅融合,豐富新業態。中煤水文局與坦洋村開展黨建聯建共建,在坦洋村成功開發閩東首眼深度1740米的地熱溫泉試用井“福報泉”,探索文旅康養等融合業態;通過推行“整村運營、片區抱團”模式,引進專業團隊發展福茶館、非遺文創工坊、寧時光咖啡屋、簪花體驗館等10多個新業態。如今,片區里的坦洋村打造研學團建、茶文旅成為新亮點;秀峰村借著全域旅游的“春風”,走上了農旅融合新路子;社口村依托集鎮優勢,進一步做大做強商貿業……
從“各家單干”到“攥指成拳”,黨建引領激發出鄉村建設和治理的聚合效應。片區黨委充分發揮“主心骨”作用,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修復古民居,建起通村公路、小公園、親水棧道、茶園步道等設施;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各展所長、各盡所能,化身鄉村建設的“生力軍”,以飽滿的熱情投身鄉村建設,為鄉村發展注入多元活力;黨員充分運用“七到戶”機制,化身基層治理的“排頭兵”,共同做好矛盾糾紛化解、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
共富共美,讓片區群眾生活得更舒心、更美好。2024年,大坦洋片區集體經濟總收入達51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7萬元,新辦理片區公交、孝老食堂等民生實事80多件,吸引230多名外出村民回鄉創業。(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蔡茂楷 陳章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