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經濟面對需求不足、結構失衡的矛盾,以及綠色轉型的緊迫要求,傳統消費刺激政策邊際效應遞減的問題日益突出。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在提高各類收入、完善社會保障等重要支持性舉措之外,通過金融手段有效提振消費,已成為一個亟待深入研究的問題。需要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市場主體協同發力,推動金融政策跳出傳統路徑依賴、實現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科學施策,通過市場化、精細化的方式,系統性地破解消費領域的結構性難題,為激發市場活力、暢通經濟循環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詞:消費金融 金融創新 數字科技 政策工具 提振消費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更好滿足消費領域金融服務需求,2025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份文件是當前復雜經濟形勢下激活消費引擎、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關鍵性部署之一,為以金融活水精準澆灌消費領域提供行動指南。
將宏觀政策藍圖轉化為微觀消費實景,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這不僅要求金融體系全面落實文件精神,更需要突破傳統路徑依賴,以深刻的工具創新和模式變革,有效破解制約消費的痛點、堵點。我們可以在深入解讀最新政策精神的基礎上,系統探討以金融創新有效提振消費水平的內在邏輯、關鍵抓手與實踐路徑,為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有益參考。
金融提振消費的內在邏輯
當前,中國經濟既要破解需求不足、結構失衡的難題,又要完成向綠色發展方式轉型的緊迫任務,傳統的消費刺激政策在應對這種復雜局面時,面臨邊際效應遞減的困境。如何在提高各類收入、完善社會保障等重要支持性舉措之外,通過金融手段有效提振消費,成為學術界、政策制定者和實踐者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意見》從支持增強消費能力、擴大消費領域金融供給、挖掘釋放居民消費潛力、促進提升消費供給效能、優化消費環境和政策支撐保障等六個方面推出19條重點舉措,為我們思考如何更好為提振和擴大消費提供有力金融支撐提供了遵循。
為金融提振消費尋求契合中國國情的理論支持,是確保政策科學有效的基本前提,也是推動金融政策跳出傳統路徑依賴、實現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科學施策的關鍵所在。堅持系統觀念,將行為經濟學對消費心理的洞察、金融創新的工具價值、平臺經濟的配置功能,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導向有機統合起來,為科學回答我國當前既要克服需求收縮與結構失衡,又要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這一時代課題,提供理論參考。
金融提振消費的政策抓手
實現金融提振消費的政策目標,不僅需理論支撐,更要具備現實可操作性。將政策藍圖轉化為消費實景,需要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市場主體協同發力,聚焦關鍵領域,打通金融活水澆灌消費的“最后一公里”。目前來看,碳消費積分證券化、AI個性化消費債及跨城消費對沖基金,可以作為金融提振消費的關鍵政策抓手。這些創新工具的設計,根植于對中國消費市場深刻洞察和前沿理論的融合應用,有望通過市場化、精細化的方式,系統性地破解消費領域的結構性難題。
積極探索碳普惠的市場化實現路徑,將個人綠色消費行為轉化為可量化、可交易的資產,是金融支持綠色消費的重要途徑。碳消費積分證券化運用綠色消費的金融杠桿,將個人低碳行為產生的碳減排量轉化為可交易的數字資產。其重要價值在于將環保行為變現,形成“越消費越賺錢”的閉環,有助于擺脫傳統綠色消費因價格較高而難以普及的困境,激活碳資產流動性,將長期被忽視的個人碳減排量轉化為新的資產類別,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綠色轉型。從行為經濟學理論的視角來看,碳消費積分證券化打破消費者對“綠色消費=額外支出”的心理賬戶壁壘,重構為“消費+投資”復合賬戶。相關數字化公益平臺的實踐表明,當環保行為能可視化為碳積分累計并與經濟利益掛鉤時,用戶參與度可提升300%以上。
對于金融創新理論而言,碳消費積分證券化,本質上是將個人碳減排權“未來收益權打包出售”的ABS創新(Asset Backed Securitization,資產支持證券)。國際經驗提供了佐證,歐盟委員會報告指出,當其碳交易體系(ETS)平均碳價達到83.6歐元/噸時,覆蓋行業2023年排放量同比下降15.6%。國內機構的測算也顯示其巨大潛力,有報告指出,2025年若將企業碳積分交易機制下沉至個人端,中國新能源車主通過出售年度累計碳積分,平均可獲得約2000元的額外收益。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信貸服務精準滴灌與普惠可及,是提升消費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關鍵舉措。AI個性化消費債通過動態信貸刺激,實時分析用戶消費數據,動態生成定制化信貸方案,以解決傳統消費貸“一刀切”的問題。其關鍵在于突破傳統信用卡的固定額度模式,形成“千人千債”的即時刺激。這種新模式能夠提升信貸精準性,根據消費場景匹配差異化的利率與還款周期。AI個性化消費債還能激活長尾需求,覆蓋傳統風控難以服務的靈活就業群體。通過AI動態調整授信額度,能夠提升金融服務的普惠性與可得性,也能夠降低系統性風險,避免個人過度負債。為實現這種智能化、精細化的升級,需要金融機構深度參與產業鏈,設計適應不同消費特點的專屬金融產品。
構建連接消費與投資的跨區域金融平臺,以市場化手段破解城鄉和區域消費不平衡難題,是金融服務鄉村全面振興與區域重大戰略的有力支撐。可通過跨城消費對沖基金推動區域消費再平衡,運用金融工具將高儲蓄地區資金引導至低儲蓄地區,鼓勵高儲蓄地區居民通過“消費期權”投資低儲蓄地區特色產業。通過將消費行為轉化為投資行為,打破地域經濟割裂,有效破解區域消費失衡,緩解“東部生產、西部消費”的流動性困境。跨城消費對沖基金可以大力盤活地方特色產業,帶動就業與投資。這種基金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為財政減壓,通過市場化手段替代部分轉移支付需求,其運作模式是構建一個“消費—投資”雙邊平臺。例如,高儲蓄地區的居民可以購買低儲蓄地區的文旅期權,購買者既能獲得消費折扣權,又能分享當地旅游收入增長的紅利。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的應用,則可以確保資金定向使用,避免傳統轉移支付中可能出現的資金漏損問題。
三項創新政策預期在不同時間維度和目標群體中,均能產生顯著效益。它們共同構成多層次、差異化的消費刺激工具體系,形成政策協同效應。碳消費積分證券化短期內可拉動綠色消費,長期將成為影響個人金融信用的重要資產。AI個性化消費債短期內可提升客單價,中期可推動消費貸市場擴容。跨城消費對沖基金短期內可帶動文旅消費,中期可縮小城鄉消費差距。綜合評估可以發現,AI信貸最易落地,碳積分爆發力最強,跨城基金長期價值最大。
金融提振消費創新政策的落實路徑
金融創新政策的落地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控制好節奏,堅持“技術先行、制度跟進、市場主導”的推進邏輯。應建立“試點—評估—優化”的迭代機制與容錯空間,在刺激消費與防范風險動態平衡之間保持精準調控。
夯實技術基礎。全國統一的碳足跡監測網絡和聯邦學習平臺(Federated Learning,FELE)的構建,至關重要。物聯網基礎設施的完善、統一碳核算算法的開發,是其中的關鍵環節。商業銀行必須升級信息系統,以支撐復雜的實時運算。數字人民幣的應用生態則應實現縣域全覆蓋,并開發功能完備的智能合約模板庫。
強化政策支持。相關法律框架和監管機制亟待完善,重點工作包括出臺《個人碳資產交易管理條例》,從法律上明確碳積分的資產屬性,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為動態信貸創新提供更明確的法律規范;設立金融消費創新監管沙盒,并實施為期兩年的政策測試,將為創新提供寶貴的容錯空間;建立與宏觀審慎評估(MPA)體系相結合的宏觀審慎調控機制。為確保政策協同,建議成立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牽頭的部際聯席會議,形成工作合力。
培育市場生態。這項工作需多管齊下,協同推進。一是開展“碳金融知識普及行動”等全國性活動,能夠切實提升廣大消費者的認知水平和參與意愿。二是推動商業銀行組織變革,可以重組消費金融部門、著力培養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復合型人才、積極與科技領軍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等方面著力。三是加快建立公開、透明、市場化的碳積分定價機制。為有效激勵長期資本參與,可對參與跨城基金的保險資金等,給予風險準備金計提方面的優惠政策。
構建風險管控體系。風險防控是不可逾越的紅線,必須時刻警惕各類風險暗流;防范過度負債風險,有賴于嚴格執行貸款“三查”制度與大力倡導理性借貸;防范資金挪用風險,需依靠加強貸款用途的全流程監控,推動資金在消費場景內閉環運行;防范共債風險,取決于加快建設和完善全國性的征信基礎設施;防范信息不對稱與消費者權益侵害,則要嚴格落實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各項規定。在具體實踐中,需要實施數據安全“三員管理”制度,以技術手段確保“數據可用不可見”;建立包含平準基金和貸款損失準備金在內的雙層風險緩沖機制,增強體系的抗沖擊能力;設置地區融資總額上限,并推廣“區塊鏈+物聯網”技術以驗證消費數據真實性,有效控制局部風險。此外,應將地方政府的參與度和風險控制成效納入政績考核,并建立高效、中立的爭議仲裁機制,形成整個體系健康運行的制度閉環。
展望未來,隨著這些政策的落地實施,有望突破傳統補貼政策的邊際效應遞減困境。這些創新舉措將環保、投資等心理賬戶與消費賬戶有機融合,形成“政策投入—消費增長—收益回饋—再投入”的良性閉環。不僅能為破解當前內需不足難題開拓思路,而且有助于推動綠色消費理念普及、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和金融科技產業升級,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能,也為全球消費刺激政策創新提供范本。
【本文作者為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 】
參考文獻略
責編:馮一帆/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