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賢良(世界互聯網大會秘書長)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興起和演化,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迅猛發展,深刻影響著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演進。全球技術紅利分配不均的問題也隨之凸顯,日益擴大的數字鴻溝正成為影響全球社會公平與包容發展的關鍵因素。當前,數字鴻溝主要表現為“接入鴻溝”“使用鴻溝”“能力鴻溝”,并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背景下演化為“智能鴻溝”,加劇發展不平衡,嚴重制約全球經濟增長潛力。面對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歷史性機遇與伴生的諸多挑戰,唯有積極發揮人工智能技術的建設性作用,打破技術壁壘、促進互聯網普惠包容發展、彌合數字鴻溝,方能推動全球數字經濟的發展成果普惠共享。
消除數字鴻溝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時代命題
當前,數字鴻溝表現為接入、使用與能力多維度鴻溝疊加,成為制約全球經濟包容發展的突出難題。一是“接入鴻溝”。國際電信聯盟數據顯示,至2024年底,全球仍有近26億人未接入互聯網,占全球人口的1/3。高收入國家中能夠使用互聯網的人數占總人口數的93%,最不發達國家使用互聯網的人數卻僅占總人口數的35%,內陸發展中國家僅有39%的人觸網。數字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如果不盡快彌合“接入鴻溝”,全球南北經濟發展將進一步分化。二是“使用鴻溝”。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由于數字基礎設施不完善、技能培訓不充分、特色應用匱乏等原因,人們對數字技術的掌握程度、使用廣度不同,數字技術使用觀念、使用技能仍存在較大差距。同時,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被排斥在數字社會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使用鴻溝。三是“能力鴻溝”。隨著全球數字化進程加速,數字技術逐漸成為一種通用技術。數字鴻溝更多體現在不同群體在獲取、處理、生成數字資源等方面的能力差異。對數字資源掌握程度不同,加劇了社會分化,進一步拉大了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差距,使全球發展不均衡狀況加劇。
消除數字鴻溝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時代命題。各國際組織不斷完善協同機制,凝聚合力以應對日益凸顯的數字鴻溝挑戰。主要國家和地區紛紛出臺數字化戰略,加大對偏遠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與弱勢群體數字素養提升的投入。
中國一向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參與全球數字治理。國家主席習近平向2023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開幕式發表的視頻致辭提到“加快信息化服務普及,縮小數字鴻溝,在互聯網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讓更多國家和人民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近年來,中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幫助共建國家和地區進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跨境光纜、5G基站、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極大提升共建國家和地區的網絡覆蓋率和數字能力,深化南南合作。中國已幫助非洲建設通信骨干網15萬公里,網絡服務覆蓋近7億用戶終端。
世界互聯網大會聚焦“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這一主題,通過烏鎮峰會、亞太峰會等多邊平臺廣泛凝聚國際社會在發展、產業、安全與治理等方面的共識,發布《以普惠包容的人工智能治理賦能全球可持續發展》等報告成果,提出彌合數字鴻溝的舉措,通過“愛(AI)公益行動計劃”收集國內外公益人工智能項目,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公益全球協同機制,倡導科技向善。
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帶來新的挑戰與機遇
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引起從數字鴻溝向智能鴻溝的轉變。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演進,彌合數字鴻溝與智能鴻溝面臨技術壁壘、應用困難與規則障礙等多重挑戰:一是高質量數據集、先進算力資源及核心算法專利高度集中于技術先發國家及頭部企業。一些發展中國家算力資源嚴重匱乏,而全球約40%的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研發集中在中美兩國。算法工具的使用門檻與數據資源的獲取能力構筑起新的壁壘,發展中國家因數據及算力設施短缺、技術基礎薄弱、資源獲取渠道有限,技術升級進程面臨嚴峻挑戰。二是發展中國家在人工智能應用部署及持續運營維護方面存在明顯短板。網絡帶寬不足、高延遲及不穩定的電力供應,嚴重制約人工智能的有效部署及技術應用。核心算法開發、模型優化及系統集成能力不足,導致技術難以轉化為適配本土的應用方案。本土化技術人才儲備匱乏、資金不足與運營維護服務缺失,則進一步限制人工智能服務的可持續發展。三是各國在數據隱私保護、跨境數據流動、算法透明度等方面法律法規差異顯著,缺乏統一標準。全球有118個國家尚未有效納入國際AI治理體系,僅有約30%的發展中國家(不包含最不發達國家)出臺了人工智能戰略與政策。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規則適應性不足與合規成本過高的難題,制約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廣、合作與發展。
人工智能也為彌合數字鴻溝注入新動能。一是技術創新助力普惠成果共享。隨著輕量化模型與邊緣計算技術突破,人工智能在算力資源受限地區的應用能力有所提升。以中國研發的DeepSeek為代表,通過算法優化與架構精簡,顯著降低算力依賴,使大模型在資源受限環境中仍可高效運行。例如,部分輕量化大模型在基礎設施薄弱地區依然可穩定支持醫療影像分析、農業生產指導與教育輔助教學等場景,為資源匱乏地區帶來普惠性技術紅利。二是人工智能為提升數字素養提供良好條件。大語言模型、智能翻譯、語音識別等技術減少各國民眾語言障礙。基于機器學習的內容推薦機制輸送個性化信息,助力知識教育與技能培訓,構建全民終身學習生態。智能語音交互、圖像識別等技術幫助殘障群體跨越數字鴻溝。三是資源開放促進全球合作,高效整合要素。開源模型與全球數據共享機制有助于降低發展中國家技術應用門檻。以Hugging Face等開源平臺為例,多個高質量基礎模型面向全球開放使用。開放資源模式推動代碼、數據、算法等要素資源共享整合,推動政務、教育、醫療等關鍵領域形成高效解決方案。
政府、企業、國際組織等主體形成合力,共同應對技術變革帶來的挑戰
彌合數字鴻溝與智能鴻溝,需要政府、企業、國際組織等主體形成合力,圍繞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生態構建、數字素養提升與能力建設、多邊合作與制度協同等方向,以普惠包容的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共同應對技術變革帶來的挑戰,探索合作共贏的可行路徑。
一是打造普惠開放的技術與應用生態。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時代,開源應從單一的源代碼開放,拓展為涵蓋多要素的“開放資源(Open Resource)”,形成面向全球科技創新與知識生產的公共產品。我們呼吁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推動資源開放,加快推動數據、算法、模型等資源的開放共享,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生態體系。面對人工智能系統難以適應發展中國家低算力、弱網絡與不穩定供電的現實條件,我們呼吁企業推動輕量化模型、分布式計算等技術研發,通過架構簡化與算法優化提升系統部署效率,研發適配性強、成本可控的智能技術,助力構建普惠包容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我們鼓勵企業優先在教育、醫療、公共服務等民生領域布局智能產品,切實提升邊遠與資源薄弱地區智能服務的可及性與適應性。
二是提升民眾數字素養,加強能力建設。技術普惠的前提是能力普及,各國政府應協助培育本土技術力量,構建覆蓋全球南方及各國基層的教育培訓體系。我們呼吁各國政府在全球范圍內推動人工智能教育協作,鼓勵技術領先國家向發展中國家開放人才交流渠道,加強南北合作,開展遠程教育、短期培訓與跨國聯合培養項目,提升全球南方國家在技術獲取、服務應用、運營維護等方面的能力,增強其在技術升級中的主動性和可持續性。
三是完善多邊制度安排,推動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格局。當前,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存在南北差距顯著、規則碎片化、治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各方應圍繞技術倫理、安全監管、能力建設、標準互認、數據治理等關鍵領域加強政策協調與資源整合,推動構建開放、公平、非歧視的科技發展環境。各國際組織應積極搭建跨國協作平臺,協調資源配置,提升發展中國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制度參與度。呼吁各方利用多邊平臺加強南南合作、南北合作和三方合作,提供適應性強的技術援助與資金支持,設立能力建設專項,推動全球范圍內數字基礎設施均衡布局。
彌合數字鴻溝,是推動全球包容性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維護數字時代公平正義的共同責任。面對全球南方國家愈發迫切的發展訴求,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治理更需堅守普惠共享、包容發展的價值取向,在開放合作中匯集共同繁榮的最大公約數,讓技術紅利惠及各國人民,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數字治理新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