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是指國內貿易與國際貿易聯動發展的過程。我國積極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試點,各試點地區在制度標準銜接、經營主體培育、融合發展平臺,以及保障體系建設等方面積極開展創新實踐,取得顯著成效。同時,面臨著內外貿標準認證仍存在差異、中小企業市場轉換經營能力不足、企業品牌建設能力亟待提升、市場渠道建設成本較高、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有待健全等問題。推動我國內外貿一體化實現更高水平發展,建議健全制度標準銜接機制,培育一體化經營的主體,提升融合發展平臺,強化支撐保障體系。
關鍵詞:內外貿一體化發展 制度銜接 標準互認 經營主體培育
【中圖分類號】F71;F74 【文獻標識碼】A
2025年7月1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著力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暢通出口轉內銷路徑,培育一批內外貿優質企業”[1]。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2]。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依然面臨一定的風險挑戰,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加劇,國內經濟回升向好基礎還不穩固,有效需求不足。
在這一背景下,著力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推動內外貿規則制度高效銜接,提升經營主體轉換市場發展的能力,有利于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助力實現我國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不僅能激發強大國內市場潛力,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而且可以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動能。
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內涵與特征
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是指國內貿易與國際貿易聯動發展的過程,即在貿易商品的生產制造、訂單管理、采購執行、報關退稅、物流與資金管理等多個環節實現整合。微觀上,有利于實現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內外貫通;宏觀上,能夠促使各類資源要素在更廣闊空間自由流動、優化配置,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與活力,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在全球經貿格局深度調整、逆全球化抬頭上升的背景下,內外貿一體化發展,能夠打破國內貿易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體制機制障礙和市場分割,促使商品、服務、資金、技術、人才等各類要素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間自由高效流動,實現國內外市場規則、經營主體、產業鏈供應鏈等全方位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是一種無縫對接國內國際市場的經濟運行模式,使企業能夠依據市場需求與自身發展戰略,靈活調配資源,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開展業務,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增強全球競爭力。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涉及管理體制、企業經營、營商環境的一體化,以及開放平臺的高水平打造等方面[3]。
內外貿制度規則實現統一。內外貿法律法規、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等制度規則,實現有效銜接與協調統一。企業無論是從事內貿還是外貿業務,面臨的標準與規范趨于一致,能夠降低市場轉換的制度性成本。例如,在產品質量標準方面,推動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確保內銷產品與出口產品遵循相同的高品質標準,提升消費者對國內產品的信任度。
經營主體實現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經營主體具備同時開拓國內國際市場的能力與戰略眼光,能夠根據市場形勢靈活調整經營策略,在兩個市場間自由切換資源投入與業務布局。例如,許多大型跨國企業,不僅在國際市場上擁有廣泛的銷售網絡與客戶群體,在國內市場也通過建立生產基地、銷售渠道等方式,深度參與國內大循環,實現內外貿業務的協同發展。
內外貿一體化發展載體能級提升。豐富的內外貿一體化發展載體為企業自由經營搭建橋梁,提供充分的便利。例如,自貿試驗區的制度性創新成果更加豐富,境外經貿合作區的輻射效應不斷增強,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同時,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等展會,在集聚國內外商業資源、加強企業供需對接、促進產銷銜接等方面持續發揮重要作用。
營商環境達到更高發展水平。國內外營商環境的差異,會影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或國外市場的積極性,實現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就要推動形成更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在更加優化完善的營商環境下,地方保護、行業壟斷等市場分割行為能夠得到有效消除,知識產權、數據安全、消費者權益等領域能夠得到更加充分保護。
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現狀與成效
2021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意見》。2022年12月,商務部等14部門辦公廳(室)公布內外貿一體化試點地區名單。截至目前,各試點地區在制度標準銜接、經營主體培育、融合發展平臺,以及保障體系建設等方面積極開展創新實踐,取得顯著成效。
制度標準銜接取得階段性進展
政策制度銜接取得積極成效。試點地區通過推出或修訂地方性法規、規定,促進內外貿制度銜接。例如,浙江省推動出臺了《浙江省公平競爭審查辦法》《浙江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浙江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等法規規定,優化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經營環境,在公平市場環境、知識產權保護、營商環境打造、大宗商品貿易、數字貿易創新等方面促進內外貿制度銜接。
監管體制創新不斷突破。多地探索內外貿監管協同機制,提升監管效率,促進內外貿資源要素順暢流動。通過加強商務、海關、市場監管、稅務等多個部門之間的協調與配合,有效提升了監管效率;并通過加強反壟斷執法、規范市場秩序等措施,著力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例如,江蘇海事局試點實施“國際航行船舶內外貿經營暢轉快辦”項目,推動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浙江省公平競爭審查和反壟斷委員會辦公室深入實施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在全省開展破除地方保護和行政性壟斷專項行動。
標準認證對接持續深化。試點地區積極提高國內外標準的一致性,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和修訂,使得國內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能夠更便捷地進入國際市場。同時,結合國內實際開展國內國際標準轉化,在重點領域取得顯著成效。例如,2025年6月至7月,江蘇省市場監管局組織各地開展“內外貿一體化認證服務進園區”活動,通過宣傳介紹最新認證知識、解讀市場認證準入規則、現場答疑解惑,為產業和企業提供權威精準的認證信息技術服務。浙江省主導制定ISO32111:2023《電子商務交易保障——原則與框架》等多項國際標準,標志著電子商務領域國際標準實現零的突破,有效推動電子商務國際貿易的規范化建設。
經營主體培育成效顯著
龍頭企業引領作用突出。多地培育了一批內外貿一體化發展領軍企業,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截至2024年8月底,浙江省累計評選七批內外貿一體化“領跑者”企業,推出一批具有借鑒意義的典型案例。2025年4月30日,山東省舉辦的外貿優品購物季活動新聞發布會指出,近年來,山東省深入推進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以下簡稱“三同”)工程,全省已有600家企業獲得“三同”認證,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顯著增強。
中小企業活力不斷增強。通過政策扶持,中小企業內外貿經營能力提升,在內外貿市場中的參與度顯著提高,展現出強大的活力。例如,2025年,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設立100億元“粵貿貸”專項額度,激勵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在外貿領域提供低成本的信貸資金支持。
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缇畴娚?、市場采購貿易等新業態,打破傳統貿易的時空限制,使企業能夠更加便捷地開展跨境交易,成為內外貿融合的重要力量,大大地促進了商品和服務的全球流動。例如,福建廈門外貿進出口情況新聞發布會披露,2024年,廈門海關推出10條措施支持跨境電商新業態發展,其跨境電商綜試區全國綜合排名位列第一檔,跨境電商進出口增長51.1%,為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注入新活力。
融合發展平臺持續優化
展會平臺正由傳統交易場所向內外貿聯通的綜合服務平臺轉型,成為市場對接和產業鏈協同的重要樞紐。例如,江蘇省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等重點展會中支持企業設立外貿產品轉內銷專區,并給予展位費減免等政策支持,助力外向型企業拓展國內市場。湖南省舉辦2024內外貿一體化融合發展(長沙)交易會,為外貿出口企業搭建供需對接平臺,促進內外貿企業深度對接。
電商平臺賦能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為企業提供更加高效靈活的市場對接渠道。不少大型電商平臺設立外貿優品專區,設置專項采購資金,支持企業出口拓內銷。例如,北京市舉辦“2025共建首都跨境電商新生態”系列活動之“外貿優品網上行”出口轉內銷對接會,推動適銷對路的外貿產品對接國內電商渠道。江蘇省主導“蘇新消費”系列活動,聯動電商平臺開展“外貿優品中華行江蘇站”,舉辦多場線上線下產銷對接活動,促進內外貿深度融合。
保障體系建設穩步推進
政策支持體系日益健全。各地圍繞市場聯通、產業協同和規則銜接等任務,出臺專項方案和實施意見,完善政策支持體系。例如,上海市印發《推動內外貿一體化試點實施方案》,提出要培育一批示范企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融合型產業集群和先行示范區,部署13項具體任務,推動形成一批有利于內外貿一體化的制度成果。福建省相繼發布《關于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快推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實施方案》,聚焦破除國內外市場流通壁壘,致力于打通阻礙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關鍵堵點,進一步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內外貿一體化發展企業。
金融保險在內外貿一體化發展中的保障和支持作用持續增強。例如,福建廈門市創新供應鏈金融模式,將供應鏈協作基金規模由100億元擴大至300億元,通過低至2%/年的優惠融資利率助力企業降本增效,強化內外貿企業供應鏈穩定性和資金支持力度。浙江省積極發展內貿險共保體模式,鼓勵保險機構聯合承保分散風險,有效支持企業穩訂單、拓市場。
物流基礎設施加快升級,持續夯實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硬件基礎。例如,湖南省重點打造岳陽臨港物流園、常德物流產業園區和婁底物流產業園區等現代化物流樞紐,著力提升物流服務能力,增強內外貿商品流通效率。福建廈門港集裝箱班輪航線網絡不斷擴展,截至2025年6月,廈門港集裝箱班輪航線達190條,其中外貿線149條,內貿線41條,通達54個國家和地區的151個港口,物流通達能力顯著增強。[4]
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完善,為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提供堅實智力支撐。各地持續強化內外貿復合人才培養,推動專業建設與制度創新協同發展,為企業拓市場提供保障。例如,江蘇省高校新增多個數字經濟、供應鏈管理等內外貿相關專業點,多所高職院校開設跨境電子商務專業,有效實現人才培養體系與內外貿一體化發展需求深度對接。
內外貿一體化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內外貿標準認證仍存在差異。消除內外貿在質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疫等標準體系方面的差異,是促進企業內外貿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出口型企業轉向國內市場時,往往需要重新進行產品認證、標簽調整和測試,增加了企業市場切換的成本,也延長了產品上市時間。國內部分行業標準滯后于國際先進水平,標準更新也相對滯后,相關標準的不兼容影響供應鏈管理效率[5],進一步增加了企業內外貿切換的難度。
中小企業市場轉換經營能力不足。中小企業在內外貿一體化發展過程中面臨較大的適應壓力,部分企業難以承擔高昂成本。許多中小企業在轉向國內市場時,由于缺乏足夠的市場經驗和資源,往往在渠道建設、人才儲備、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存在不足。此外,內銷市場訂單小、批次多、變化快,對企業渠道建設和運營能力要求較高,外貿企業需投入較多資金用于租賃場地、招聘人員、市場推廣,中小微企業難以承擔,其市場切換能力不足成為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瓶頸之一。
企業品牌建設能力亟待提升。品牌建設是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但多數外貿企業長期從事代工生產,自主品牌建設不足,在國內市場知名度低。許多企業在品牌建設方面投入不足,缺乏長期品牌戰略,品牌塑造能力不足,導致品牌影響力有限,難以在國內外市場形成競爭優勢。部分企業長期“兩頭在外”,簡單移植外貿品牌到國內市場,不熟悉國內市場、銷售渠道和消費者偏好,未進行本土化改造,缺乏運營經驗,導致內銷訂單不足,認知度、吸引力較低。
國內市場渠道建設成本有待降低。外貿企業不具備成熟的國內銷售和渠道網絡,進入內銷市場時需要大量資源重建銷售體系、物流倉儲與管理體系。[5]在拓展內銷中,線下渠道層級繁多,代理商扣點高,運營效率相對較低;線上平臺扣點、流量獲取和站內營銷費用高,顯著推高渠道建設成本。渠道標準化和信息化水平不足,不同銷售環節缺乏高效銜接,管理、調度和資金周轉壓力進一步加大[7]。另外,外貿產品轉內銷需投入大量資源對應市場培育、品牌推廣和認證轉換,回款周期長、資金占用高,導致內銷渠道建設的整體成本壓力突出。
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有待健全。面對市場侵權行為,企業維權不僅周期長、成本高,而且效果難以保障,對企業技術研發和品牌建設形成直接沖擊。企業面對知識產權糾紛的應對能力普遍不足,尤其中小企業缺乏專業團隊和法律資源,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規則往往處于被動地位。
推進內外貿一體化高水平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健全制度標準銜接機制,降低市場轉換成本
進一步完善內貿領域法律法規。參照發達國家立法經驗,加強對內貿領域現有法律、法規和規章的修訂與完善,推動內貿領域的法規體系與國際接軌。完善農產品流通立法,提升農產品流通的法治化水平,使農產品市場的準入、規劃、建設、運營、管理等環節有法可依,提高農產品流通規?;⒔M織化、品牌化水平。
優化內外貿監管協同機制。構建統一協同的監管體系,建立跨部門協同工作平臺、數據共享平臺[8]。鼓勵地方整合商務、海關、稅務、市場監管等部門數據與流程,實現“一窗通辦”。嚴格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打破地方保護、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推動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創新優化監管模式,在自貿試驗區等重點區域試點“內外貿同船運輸”“先報后裝”等便利化措施。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營造更加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
加快標準認證互認。持續推動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銜接,提高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的互認程度,推進“同線同標同質”[9],鼓勵企業采用國際通行認證標準,以增強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兼容性。探索建立國內外標準比對平臺,動態跟蹤國際標準發展,及時修訂完善國內標準,推動國內標準與國際先進標準銜接互認。簡化認證流程,推行“一次檢測、多重認證”模式,支持第三方檢測機構開展國際認證服務,推廣“認證互認平臺”經驗,以此促進內外貿標準認證的融合與協同發展。
強化政策協同供給。完善財政金融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符合世貿組織規則前提下,設立發展專項資金,對企業認證、渠道建設、品牌培育等關鍵環節給予補貼,加大金融產品創新力度,著力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激發企業創新與內銷動力。
培育一體化經營主體,增強企業競爭力
培育內外貿優質企業。加快實施內外貿一體化發展企業倍增行動,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市場影響力大、品牌美譽度高的優質企業。推動企業集團化與聯盟化發展,支持大型商貿、物流企業整合資源“走出去”,培育具備內外貿綜合服務能力的跨國企業集團。鼓勵企業組建產業聯盟,實現資源共享、抱團發展。
增強中小企業轉型能力。打造和優化專業化服務平臺,提供市場調研、渠道對接、數字化轉型等一站式服務。擴大“外貿優品拓內銷”活動及“跨境電商+產業帶”模式覆蓋面。強化數字化賦能,推廣工廠直供、反向定制等模式。積極推廣內外貿一體化發展試點經驗,鼓勵企業利用電商平臺、市場采購貿易拓展國內外市場,增強中小企業轉型發展能力與市場適應力。
加強品牌建設與營銷創新。強化品牌創建基礎,支持企業開展商標注冊、品牌設計與市場推廣。推動品牌國際化發展,鼓勵企業通過“自主品牌+海外收購”模式整合全球資源,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本土品牌。創新營銷模式,引導企業充分運用電商平臺、展會、社交媒體及直播帶貨、社群營銷等新業態拓展市場,并為外貿企業提供專項平臺流量支持。
提升融合發展平臺,拓展市場渠道
提升展會平臺功能。高水平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等內外貿融合展會,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打造特色展會,支持設立外貿優品銷售專區,開展特色促消費活動。引導展會服務商構建數字化展銷生態系統,融合線上線下全渠道資源,破解外貿企業轉內銷過程中渠道建設成本高企等問題。
優化電商平臺服務。通過電商平臺渠道重構與治理完善,助力推動國內外市場深度融合。引導電商平臺整合銷售渠道,幫助外貿企業降低渠道重構與運營成本。健全平臺治理與標準銜接機制,構建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環境,推動境內外商業規則有機銜接[10]。
完善線下渠道網絡。整合批發市場、零售終端及倉儲物流資源,構建扁平化、高效率的流通網絡。完善產品編碼、質量追溯等,推動國內外市場標準協同。推動城市商業設施改造提升,鼓勵步行街、商圈等為外貿企業拓內銷提供支持,進一步降低企業渠道建設成本。
強化支撐保障體系,優化發展環境
創新金融保險產品供給。積極發展數字金融,建設涵蓋金融、電商、物流等多領域的數據共享平臺,提升信息透明度和授信效率。推動跨部門協調聯動,探索適度容錯機制,保障金融創新有序開展。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專項風險補償基金,增強保險公司承保意愿,擴大出口信用保險、國內貿易保險等適用范圍,覆蓋更多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經營企業。
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標準,優化商標快速審查等便利化機制。加強海關、市場監管和司法機關之間的聯動執法能力,在重點口岸建立知識產權保護站點,提升侵權快速查處和糾紛調解能力。打造一體化知識產權服務平臺,整合專利導航、海外布局、維權援助等功能,為企業提供全流程支持。設立海外維權專項基金,為重點行業企業提供海外風險保障。
健全物流體系。完善多式聯運樞紐設施,加快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等重要國際運輸線路建設,提升物流運輸效率和時效性。推進物流數字化轉型,推動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倉儲、分揀、配送等場景應用,建設物流大數據平臺,實現供應鏈透明管理[11]。完善城鄉配送體系,推廣“統倉共配”等模式,補齊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短板。重點加強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提高對生鮮農產品、藥品等特殊品類的運輸能力。
加強專業人才培養。高等院校應結合產業發展趨勢,優化國際貿易、物流管理等專業課程設置,加強項目式、實操型教學。鼓勵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推動企業深度參與課程開發與教學實踐。加快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推動跨境電商運營師、國際物流師等新型崗位的規范化培訓。實施國際人才培育計劃,選派人才赴海外交流學習,引進國際培訓與認證項目。
【本文作者為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
注釋略
責編:潘旺旺/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