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開創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工程系教授 李華軍
浩瀚深藍,機遇與挑戰交織。伴隨全球對深遠海資源開發、藍色低碳轉型、智慧海洋治理需求的空前高漲,海洋正成為大國戰略競合的新焦點。2024年,中國海洋經濟生產總值突破10.5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7.8%,增速比國內生產總值高0.9個百分點,已躍升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非單一領域突破可成,而是一項涉及科技創新、產業升級、人才培養、制度保障、全球協作的復雜系統工程,亟需多領域、多維度協同聚力,形成發展新動能和競爭新優勢,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奮力開創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海洋經濟的未來圖景,由多重趨勢深刻塑造。深藍拓展加速,勘探開發重心加速向深遠海、極地等戰略新疆域轉移,對耐高壓、抗極端環境的裝備與技術提出極限要求。綠色轉型迫切,應對氣候變化,發展海上可再生能源、推動藍碳增匯、實現航運脫碳,成為全球共識與剛性需求。智慧革命深化,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深度融入海洋觀測、資源管理、航運物流、生態保護等全鏈條,驅動產業智能化、高端化躍遷。治理規則重構,深海采礦、生物遺傳資源惠益分享、公海保護等新興領域國際規則博弈激烈。安全維度凸顯,海上通道安全、海洋生態安全、關鍵基礎設施安全等非傳統安全挑戰上升,對海洋綜合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5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李華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工程裝備基礎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工程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發表論文300余篇,出版著作5部,授權國家發明專利70余項,成果納入5部國家行業規范標準。獲國家科技獎勵3項、山東省最高科技獎1項。
牢牢把握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主動
——廈門大學校長 張宗益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5年7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提出:“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高效協同,更加注重產業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諧,更加注重合作共贏。”這“五個更加注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創新驅動是主要動力,為產業更新提供科技支撐;產業更新是重要抓手,為高效協同搭建實踐載體;高效協同是關鍵手段,為創新驅動和產業更新優化資源配置;人海和諧是根本目的,為海洋經濟發展劃定生態紅線;合作共贏是必由之路,為海洋經濟發展拓展全球空間。“五個更加注重”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構成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完整體系,需要在實踐中統籌推進、協同發力。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也是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關鍵領域。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共建藍色伙伴關系等多個方面,取得突出成效。進一步做強做優做大海洋經濟,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亟須將“五個更加注重”作為有機整體,在創新驅動中突破瓶頸,在產業更新中培育動能,在高效協同中優化配置,在人海和諧中夯實根基,在合作共贏中拓展空間,推動海洋經濟成為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為海洋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5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張宗益,廈門大學校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主要從事轉型經濟及增長、技術創新及管理、金融風險管理、能源經濟及管理等領域的研究,發表論文25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及教材12部。
我國生態環境法典編纂的世界貢獻
——北京大學法學院研究員、碳中和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鞏固
編纂生態環境法典,以法典形式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系統地貫徹落實到法律之中,形成完備的法律制度體系,是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理論優勢的彰顯,也是其實踐可行性、現實生命力、制度構建性、法治契合性的充分證明。
我國生態環境法典編纂理念先進、范圍廣泛、內容綜合、措施有力,既充分展示中國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治成就,以及強化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的決心,又充分展現中國積極承擔國際環境義務的負責任大國形象。生態環境法典編纂有利于提升中國在國際環境治理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為中國更好地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規則制定提供有力支撐,為積極引導國際秩序正向變革提供制度“資本”,為在世界范圍內加速推進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編纂生態環境法典不僅是中國環境法治領域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而且對全球環境治理也具有重大積極影響。生態環境法典將把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制度、實踐成果通過法典編纂的方式予以系統體現。(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5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鞏固,北京大學法學院研究員、資源能源與環境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主要從事環境資源法、生態文明理論與公益訴訟研究,獲2018年中達環境法青年學者獎、中國法學會第四屆中國法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等獎項。
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 張亞勤
2025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疾鞎r強調:“我國數據資源豐富,產業體系完備,市場空間巨大,發展人工智能前景廣闊,要加強政策支持和人才培養,努力開發更多安全可靠的優質產品。”自動駕駛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破虛實邊界,成為人工智能在物理世界落地的核心載體與戰略制高點。其發展已超越單一交通工具的自動化范疇,正深度重構全球交通產業生態,引領帶動全球科技競爭新趨勢。從技術躍遷維度看,自動駕駛驅動人工智能實現從“虛擬智能”向“具身智能”的范式革命。從產業競合維度看,自動駕駛領域已成為全球科技大國競逐產業制高點的重要戰場。從協同創新維度看,自動駕駛作為復雜系統集成的典范,正在釋放強大的產業輻射效應。
近年來,自動駕駛技術取得巨大進展,已完成從實驗室驗證到商業化落地的關鍵躍遷,在垂直領域、乘用車智駕及自動駕駛出租車等核心賽道同步突破產業化瓶頸。但現階段在安全性、成本控制、法律規范等方面,仍面臨一系列難點與挑戰,需建立“數據驅動技術迭代、規模降低邊際成本、商業反哺數據積累”的動態循環體系,打造進階式示范區,設立規模化運營準入許可,建立無安全員車輛合法運營機制,加快自動駕駛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實現自動駕駛從技術突破向規?;?、商業化應用躍升。(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5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張亞勤,清華大學智能科學講席教授、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數字視頻和人工智能領域研究。
理解把握黨的文化領導權
——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院教授 儲著武
黨的文化領導權概念的提出,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發展史上提出的“文化領導權”的思想,為黨的文化領導權概念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另一方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創新實踐,又為黨的文化領導權概念的提出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基礎。
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重要方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我們黨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引領文化發展進步,帶領人民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這條道路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本質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根本保證。
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黨的文化領導權全面貫徹落實到宣傳思想文化的各個領域、各個部門、各個行業、各個層面,構建形成自上而下的文化領導體制,始終保證國家文化發展與文化建設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黨和人民手中。(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5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儲著武,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院教授,中宣部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吳玉章青年學者。研究領域為中共黨史黨建學理論、中國共產黨與當代中國文化、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史,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高端智庫項目共5項,在《教學與研究》《當代中國史研究》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3部。
【往期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