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處理好活力與秩序的關系是一道世界性難題。[1]實踐中有不少向現代化進軍的發展中國家,因未能處理好活力與秩序的關系,頻繁遭遇滑鐵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實現了活而不亂、活躍有序的動態平衡。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著力實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高質量發展,續寫“兩大奇跡”新篇章。基層是社會治理體系的毛細血管和神經末梢。只有不斷夯實基層治理這個基礎,我們才能更好地感受群眾喜怒哀樂、更好地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將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群眾身邊、抵達群眾心坎,以堅實的基層治理助力高質量發展。
基層治理必須堅持黨建引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基層黨組織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要“把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充分發揮廣大黨員在改革發展穩定中的先鋒模范作用”。[2]黨建引領是基層治理的“定盤星”,黨建的引領力體現在資源整合與機制創新等方面。當前基層治理各方主體利益關系復雜,矛盾訴求多樣。黨建引領可以有效地統一思想、協調行動、動員資源,可以打破部門壁壘、創造基層治理新格局。要持續夯實基層基礎,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基層治理必須堅持民心為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現代化更好回應人民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3]社會治理是民心工程,要善與群眾共情、讓群眾有感,實現服務民生與凝聚民心的共生循環。基層是離民心最近的地方,是民心向背的加速器和放大器。基層治理做得好,能夠加速加倍地凝聚人心;基層治理做得不好,也會加速加倍地疏遠人心。因此,基層治理一定要關注百姓的心頭冷暖,不能“見物不見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很多民生訴求已經不是物質短缺問題,而是心理感受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更要把基層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把“有感”放在重要位置上,善于以“共情”為紐帶形成情感連結,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從人民群眾不滿意的事情改起,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層治理必須堅持立足社區。社會治理必須讓群眾得實惠、有感受,最忌做虛,必須抓好社區這個著眼點和落腳點。社會是人與人日常交往的載體及產物,產生于日常,也存在于日常;日常交往,人人都在進行、人人都有體驗、人人都可評說,又瑣碎細微、游移不定,難以捕捉、難以固定,更難以對其展開工作。這樣一來,社區治理就很關鍵。社區是人們日常起居和生產生活的地方,既有日常交往的社會內容,又有相對明確的地理邊界,既是一個物理場所,也是一個社會場景,可以把抽象的社會治理,具體地、確定地落到群眾身邊,讓社會治理有感、可及、管用。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末梢,成千上萬相互交織的社區構成社會治理的根系,根深才能葉茂,只有社區治理搞活了、搞好了,社會治理才能搞扎實,不會淪為“空中樓閣”。
基層治理必須發動群眾參與。社區治理要以“區”作“社”,不僅僅是打造地理或行政層面的共同體,更要建成交往和心靈層面的共同體,不僅打造物理意義上的家園,更要創造精神上的家園。一方面,從困難群體入手,從突出問題著眼,從具體工作抓起,通堵點、疏痛點、消盲點,全面解決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就業、社保、醫療、住房、環保、社會治安等問題。另一方面,不斷創造渠道、激發熱情,讓群眾積極參與治理。提升基層治理效能,離不開基層群眾的參與。讓群眾在參與過程中,對社會、對他人、對自身有更多了解,不僅更好地實現治理訴求,也更好地凝聚共識,真正實現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
基層治理必須關注民生小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4]基層治理首先要面對、首先要解決的是與群眾密切相關的家長里短。夯實基層治理,必須堅持民生為本,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時刻思考“如何讓群眾生活和辦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更暢通一些,如何讓群眾感覺更平安、更幸福一些”,以實打實的舉措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社會治理成效,真正讓千家萬戶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基層治理必須善于從“身邊”出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區工作這個位置承上啟下,但得眼睛向下。”[5]社區是人民群眾安排自己生產和生活的小環境、小生態。社區治理的要義,就是扎根人們日常交往的土壤,從人與人接觸最多、最深、最細膩、最鮮活的“身邊”出發展開治理,將枝枝蔓蔓、牽牽絆絆、磕磕碰碰的現場變成有方向、有力量的主場,將理想中的主場變成可感可及的現場。這一點,對于在全球化和數字化時代保持社會穩定具有特別的意義。全球化和數字化可能使一些人構建出浪漫化的“遠方”,對自己生活的當下形成“干擾”。加強社區治理,不斷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和體驗,有助于增強人們的歸屬感,強化社區凝聚力。
【本文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注釋略
責編:董惠敏/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