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實現資源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推動其走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道路,對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資源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應以資源能源可持續開發為基礎,大力研發新材料技術和新能源技術,加強資源替代和能源替代;以產業體系的綠色創新為重點,以綠色技術推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培育壯大特色接續替代產業;以生態修復和生態重建為抓手,探索可持續發展新路徑;以數字化和綠色化融合為動力,以數字化綠色轉型促進整體轉型;以生態政策創新為保障,將綠色轉型要求有機融入地區發展全局。
關鍵詞:資源型地區 綠色轉型 資源能源替代 綠色低碳產業 生態修復
【中圖分類號】A81;X-01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資源型地區發展,要求“積極探索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新路徑”[1]。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2]“十五五”時期,我們必須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經濟思想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新工作思路與治理方式,加快我國資源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
堅持以資源能源可持續開發為基礎
資源型地區綠色轉型須堅持以資源能源可持續開發為基礎,加強資源替代和能源替代。從物理化學性質來看,資源能源區分為可再生(不可耗竭)和不可再生(可耗竭)兩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為:一是對可再生資源能源的開發,應該維持在其可再生的周期范圍內。二是對不可再生資源能源的開發,應該維持在其技術替代的周期范圍內。因此,在科學計算的基礎上,采用許可的方式合理確定資源能源的開發速率(生產量)是確保資源能源可持續性的基本策略。此外,應以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來支撐和實現“雙碳”目標,[3]通過科技創新,促進和提升可再生資源能源的再生速率,以及不可再生資源能源的技術替代速率。這樣,才能從源頭上避免資源耗竭問題。
我國資源型地區在資源能源的可持續開發方面,已經積累一定有益經驗。例如,內蒙古霍林郭勒市引進高耗能的電解鋁產業,形成“煤—電—鋁”產業鏈,一躍成為我國鋁產業的重要基地。如今,該市原鋁產能占內蒙古自治區的45%,占全國的6.5%,成為“因煤而建、緣鋁而興”的新型工業城市。隨著資源能源耗竭問題逐步顯現,尤其是“雙碳”目標被納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整體布局的背景下,這種產業鏈亟須綠色轉型。在確保東北地區煤炭供給的前提下,霍林郭勒市適度壓縮煤炭生產規模,積極開辟煤炭替代路徑,大力發展風電和光伏,在實現能源多樣可持續供給的同時,推動從“電解鋁”向“綠電鋁”轉型。
“十五五”時期,我們需加快資源型地區資源能源替代步伐。在林區,按照擴綠興綠護綠“三綠”并舉、推動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四庫”聯動的原則,大力發展生態林業,加強木材替代。在礦區和油田,大力推進綠色礦區和綠色油田建設,加強礦產資源和油氣資源的綜合利用和清潔高效利用,推動以風電和光伏等綠能替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尤其是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大力研發新材料技術和新能源技術,堅持以資源能源替代促進資源型地區綠色轉型。
堅持以產業體系的綠色創新為重點
資源型地區綠色轉型發展的關鍵,在于產業體系的綠色創新。由于嚴重依賴地區特有的資源能源,資源型地區的產業結構往往較為單一,難以催生出上下游產業鏈,存在著產業鏈條短等問題。伴隨資源能源的耗竭,這種產業結構難以為繼,加劇地區發展的不可持續性。因此,建構多樣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是資源型地區實現綠色轉型的重要途徑。
為解決產業結構偏重且單一的問題,霍林郭勒市以“鏈式思維”延伸和拓展產業。在產業鏈前端,加強對低熱質煤炭的分級消納,促進低熱質褐煤資源的高效就地轉化,實現原材料布局的本地化。在產業鏈中端,將鋁加工作為重點,創新實現鋁加工企業鋁水直供用戶企業全覆蓋。在產業鏈后端,進一步細分鋁加工產業鏈,實現從原材料到精深加工的閉環式發展。研發和生產120余個種類的鋁產品,各種鋁加工生產模式異彩紛呈,推動鋁加工產業向支撐汽車輕量化、航空鋁材等先進高端產業方向發展。這些經驗,為其他資源型地區因地制宜延伸綠色產業鏈條提供借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4]“十五五”時期,資源型地區需堅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綠色技術推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培育壯大特色接續替代產業,努力打造結構多樣、高附加值、環境友好的綠色低碳現代產業體系。在傳統產業方面,加強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推動資源產業和能源產業向上下游延伸,進一步完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按照國家戰略部署如期實現新型工業化。在新興產業方面,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風光火核儲一體化能源基地,打造“風電+”“光伏+”等多樣新興生態產業形態。在未來產業方面,適度超前考慮和布局。
堅持以生態修復和生態重建為抓手
資源型地區之所以要實現綠色轉型發展,一個原因在于資源能源的開發利用導致諸多生態環境問題,影響當地可持續發展。因此,資源型地區綠色轉型必須將生態修復和生態重建擺在重要位置,力爭按照恢復生態學的科學原理開展恢復和重建,以實現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
資源型地區應該將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有機統一,作為實現綠色轉型的重要抓手。恢復生態學為生態修復,提供理論基礎。礦山和礦區的生態修復,是恢復生態學和生態修復工作關注的重點領域之一。我國資源型地區在生態修復方面,已經積累一定經驗。在修復措施上,運用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開展礦山生態修復,采用“工程措施為輔,生物措施為主”的技術路線,著力構建“自維持、免維護”的自然生態系統。在植被選擇上,堅持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草則草、宜建則建、宜荒則荒的原則,采取草、灌、喬相結合的立體種植方式,應用經實踐檢驗而行之有效的草木間種、沙棘培育等技術,確保實現固化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綠化礦山的目標。在種植方法上,鼓勵企業巧借“外腦”,聘請具有多年植被恢復經驗的專業公司,采取嵌縫種植法和全覆蓋種植法等技術手段進行修復,保障植被成活率達到95%以上。在工程環節上,實施“覆土整形、供水系統、水土保持、土壤改良、植被重建以及澆灌系統”六大修復治理工程。同時,探索在治理區域種植大果沙棘、枸杞等經濟作物,規劃建設園林式景觀,配套發展旅游業。目前,霍林郭勒市累計投入生態治理資金42億元,完成綠化治理面積4萬余畝,復墾綠化率提高到97%、植被覆蓋度由原來的35%以下提升至51.5%,建成自治區級綠色礦山4家,實現應治、能治、可治區域的動態“清零”,相關經驗起到示范引導作用。
“十五五”時期,我國資源型地區亟須加強發展方式創新,以推進生態修復和生態重建。生態恢復是指再現生態系統的原貌或原先功能,生態重建是在不可能或不需要再現原貌的情況下,構建一個不完全類同于原有生態系統的,甚至是全新的生態系統。在一般的資源型地區,需加強生態修復,按照預防性原則協同推進開采和治理,及時修復由于資源能源開采導致受損的生態環境,恢復當地生態系統的生機和活力。在資源枯竭型地區,由于資源能源已經基本耗竭,生態修復的經濟成本過高,因此,在有序推進生態移民的同時,將生態重建作為這些地區綠色轉型的重要方向,打造符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規律的生態系統(生態新城),探索當地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
堅持以數字化和綠色化融合為動力
隨著以綠色、智能、泛在為趨勢和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發展,對于資源型地區來說,抓住數智化的趨勢和機遇,實現數字化和綠色化有機融合,是成功實現綠色轉型的關鍵。
數字生態文明是數字化和綠色化相統一的文明形態,既要求將數字化作為綠色化的動力,實現數字化的綠色化;又要求將綠色化作為數字化的方向,實現綠色化的數字化。我國資源型地區在以數字化促進綠色轉型方面,已經進行一定的有益探索。一些資源型企業和地區開展了數字林業和智慧林業、數字礦山和智慧礦山、數字油田和智慧油田等方面的實驗和建設,促進資源型地區的綠色轉型。霍林郭勒市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一是采用“5G+工業互聯網”方式,實現從“電解鋁”生產向“綠電鋁”生產的轉型。二是采用智慧能源管控的方式,推動從“電解鋁”生產向“綠電鋁”生產的轉型。三是采用森林草原碳匯的方式,助力實現“電解鋁”生產向“綠電鋁”生產的轉型。
面向“十五五”時期,我國資源型地區需將數字化和綠色化的融合作為實現綠色轉型的動力,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綠色轉型中的應用,不斷開辟新的產業應用場景,堅持以數字化綠色轉型促進整體轉型。具體來說,統籌謀劃和協同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和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將其作為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不斷夯實數字化綠色轉型的“底座”;統籌謀劃和協同推進數字經濟和生態經濟發展,將數字化和綠色化的有機融合貫穿當地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全過程,不斷夯實數字化綠色轉型的經濟基礎;以數字化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的科學化水平,加強數字生態環境治理,不斷強化和優化數字化綠色轉型的保障機制。
堅持以生態政策創新為保障
綠色生產力作為經濟綠色轉型的關鍵動力,對“雙碳”目標實現起到直接的支撐作用。[5]資源型地區綠色轉型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通過生態政策的創新提供支撐和保障。
在宏觀政策上,需加大國家對資源型地區綠色轉型發展的支持力度。資源型地區可能缺乏轉型所需要的各種資源和資本,應對市場轉型的能力較弱,其綠色轉型能否順利進行,關系國家的經濟持續、社會穩定和共同富裕。因此,應繼續加大對這些地區綠色轉型的扶持。在制定國家中長期規劃時,應將支持資源型地區轉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當中,統籌推進資源型地區綠色轉型、區域綠色協調發展、鄉村生態振興,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強對科技、人才、教育、文化、衛生的支持力度,落實先進產業扶持政策,推動這些地區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同時,應該按照生態經濟發展規律,科學評估資源能源產品的價值和價格,科學評估資源能源耗竭的社會經濟成本和生態環境代價,鼓勵和支持資源和能源輸入地區和受益地區對資源型地區進行橫向生態補償,完善利益分配共享機制和風險共擔機制,協同推進綠色轉型。
在地區政策上,按照國家政策和戰略的統一部署,將綠色轉型要求有機融入地區發展全局。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資源型地區應制定完善長期的綠色轉型發展規劃,將綠色轉型融入本地現代化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確保全面轉型。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嚴格執行生態環境保護準入和排放標準,建立長效監管機制防止污染反彈,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助力綠色轉型。堅持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推進數字技術和綠色技術、數字經濟和生態經濟的融合,加強綠色轉型科技攻關,推進研發適合本地的綠色低碳科技,發展新興產業,確保創新轉型。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通過財政、稅收、投資、金融等政策創新引導綠色轉型,運用綠色信貸、環境使用權交易、碳排放權交易、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手段,助力創新轉型。按照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加強區域綠色發展協作和國際綠色發展合作,大力發展“飛地經濟”,面向國際市場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加強本地生態經濟和綠色經濟的國際競爭力,為全球資源型地區綠色轉型提供中國方案,確保協同轉型。
【本文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注釋略
責 編:王克/美編:薛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