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計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重要政治優勢。從治黨邏輯來看,“縱深推進”是在“一以貫之”基礎上,對全面從嚴治黨的廣度、深度與力度,提出的更高標準。從治國邏輯來看,這一自我革命通過“治國必先治黨,黨興才能國強”的實踐邏輯,有效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力,并貫通于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與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治理循環中,確保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黨的自我革命 中國式現代化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管黨治黨
【中圖分類號】D60/D26 【文獻標識碼】A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十五五”時期要“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1]。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計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重要政治優勢。為確保“十五五”時期工作順利有效開展,這次全會要求“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六個堅持”的原則,即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2]
“六個堅持”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置于首位,不僅是對歷史經驗的總結,更是對現代國家治理中領導核心作用的規律性把握。中國共產黨領導是歷史和人民作出的正確選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能夠確保國家發展始終沿著正確航道破浪前行,避免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必須深入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切實加強黨的建設,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團結帶領全國人民,不斷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
從一以貫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到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中指出,二十屆二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一以貫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中指出,二十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這一表述的變化,清晰勾勒出新時代黨的建設持續深化的發展軌跡,對全面從嚴治黨這場黨的偉大自我革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以貫之”,著重體現的是政治上的堅定性、戰略上的穩定性、工作上的連續性。它強調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必須保持定力,常抓不懈,絕不能有松勁歇腳、疲勞厭戰的情緒。這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治黨規律認識的深化,以及對反腐敗斗爭嚴峻性、復雜性的清醒判斷。
“縱深推進”,是在“一以貫之”基礎上,對全面從嚴治黨的廣度、深度與力度,提出的更高標準。它意味著管黨治黨的觸角,將向更基層、更細微的領域延伸,著力破解深層次矛盾和機制性障礙;意味著制度的籠子,將扎得更緊、更密,推動腐敗問題從被動查處向主動防控、標本兼治深化;意味著正風肅紀反腐,將更加集成化、系統化,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
全面從嚴治黨已經進入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新階段,展現黨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堅持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準管黨治黨,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凝聚磅礴力量的堅強決心和歷史主動。
把握歷史主動,積極識變應變求變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高瞻遠矚地提出“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論斷,強調在深刻認識國內外環境變化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黨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保持戰略定力,增強必勝信心,積極識變應變求變,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勇于面對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以歷史主動精神克難關、戰風險、迎挑戰,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3]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探索性事業,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大膽探索,也是一項充滿風險挑戰、需要付出艱辛努力的宏偉事業。《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指出,“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大國關系牽動國際形勢,國際形勢演變深刻影響國內發展,我國發展處于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4]要“勇于面對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以歷史主動精神克難關、戰風險、迎挑戰”[5],彰顯中國共產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高度自信和堅定決心。
我們黨作出“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莊嚴承諾,向全社會乃至全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政治體系,不僅能夠保障國家安全與穩定,而且具備增進人民福祉和提供現代化新模式的遠見與能力。這種遠見和能力融匯了民族復興的愿景、對公平正義的追求,以及對獨立自主發展道路的堅持。我們黨通過“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突破重重障礙,以徹底自我革命,贏得了確保黨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的歷史主動,贏得了團結帶領全體人民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共同奮斗的歷史主動。
以管黨治黨保障經濟社會發展
“治國必先治黨,黨興才能國強”,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作出的重要論斷。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管黨治黨越有效,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就越有力”,從實踐邏輯上明確了管黨治黨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在新時代的生動運用和發展。順利實現“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需要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切實把黨的領導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方面。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黨的執政效能直接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全局。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領航者,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決定著國家能力的強弱,黨的治理水平深刻影響著國家治理效能。正因如此,我們黨才旗幟鮮明地提出“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重大命題,通過持續深化全面從嚴治黨,不斷筑牢治國理政的政治根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保障。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聚磅礴力量”[6]。這進一步明確“黨興”的深刻內涵,并非簡單的組織規模擴張或權力延伸,而是要通過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持續提升執政能力與治理效能,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這次全會指出:“必須以永遠在路上的堅韌和執著,持之以恒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堅決把黨的自我革命要求落實到位,推進黨的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堅定不移開展反腐敗斗爭,為實現‘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提供堅強保證。”[7]這一重要部署再次表明,只有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才能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確保中國式現代化航船行穩致遠,不斷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境界。
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
在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方面,《建議》提出五項具體舉措: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確保上下貫通、執行有力;堅持正確用人導向,堅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完善干部考核評價機制,調整不勝任現職干部,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常態化;統籌推進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建設,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狠剎各種不正之風,推進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堅定不移反對腐敗,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加強對權力配置、運行的規范和監督。[8]這五項重要舉措,共同構成“十五五”時期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行動綱領,標志著“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進入新階段。
黨的自我革命不僅決定社會革命的方向,更在整體進程中發揮綱舉目張的關鍵作用。《建議》提出的重要舉措,在主體建構、理念引領與治理體系三個維度上,彰顯出黨的先鋒隊作用:有效協調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多方利益,確立發展的價值原則,顯著提升國家治理效能。
將“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置于“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之后,意在強調最高政治權威的運行必須納入制度化、規范化軌道,實現“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這包含兩個層面的深刻內涵:一是民主,二是法治。民主,體現為中國人民作為國家主人的地位。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我們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拓展民主渠道,豐富民主形式,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確保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以主人翁精神滿懷熱忱地投入到現代化建設中來。[9]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廣泛性、科學性和實效性上,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可行性與優越性,確保中國共產黨始終具有人民底色,永葆先鋒隊本色。
法治意味著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實現黨的全面領導和國家治理。在2025年9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中央政法委、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等單位,分別介紹了“十四五”期間法治中國建設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歷史性成就,主要包括習近平法治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更加有力、法治服務保障大局作用充分彰顯、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更為堅實、法治工作隊伍建設顯著加強、立法工作取得一系列新的重要成果、憲法實施和監督工作進一步加強等方面,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從中國式法治現代化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核心指標看,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國,意味著法治成為國家和社會治理的基本方式,成為支撐和保障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為社會參與提供了穩定的政治環境與清晰的目標指引;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為社會參與構建了公平的規則平臺與堅實的權利保障,確保參與過程有序、有效;全社會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激發,又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并通過民主法治渠道反饋于政策優化與制度完善,從而進一步鞏固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形成良性互動治理循環,為中國式現代化邁上新臺階提供持續動力。
【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教授、博導;本文系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提高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研究”(項目編號:24LLDJA09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略
責編:石 晶/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