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消費是最終需求,既關系著經濟發展,也關系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前,在多重因素影響下,消費者信心和預期偏弱、部分消費需求未充分滿足、消費環境有待優化等問題仍客觀存在,提振消費、擴大內需成為今后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為進一步提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需對現有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進行合理調整,針對性解決制約消費的突出矛盾問題,以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
關鍵詞:收入分配 提振消費 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在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消費不僅扮演著拉動增長的“主引擎”,更日益成為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著力點。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強大國內市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依托。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深入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統籌促就業、增收入、穩預期,合理提高公共服務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增強居民消費能力。”[1]當前形勢下,我們需要認真思考提振消費面臨哪些挑戰,可以實施哪些改革創新舉措。
當前我國提振消費面臨的形勢
“十四五”期間,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20年的39.1萬億元提升到2024年的48.3萬億元,年均增長5.5%,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的地位更加穩固。[2]當前,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是對沖外部不確定性的壓艙石和穩定器。我國消費市場消費活力增強、熱度提升,但持續向好仍有一定掣肘。
消費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凸顯,供給與需求之間仍存在錯配。“十四五”期間,消費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凸顯,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顯著,2025年上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2%[3]。雖然消費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大因素,但是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OECD)在大體相同的發展階段相比,我國的家庭消費、最終消費和服務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均稍低,提振消費空間仍舊很大。市場供給體系與消費需求升級之間出現錯配,具體表現為部分企業滿足于“兩頭在外”模式發展,自主研發設計能力不足,產品不適應國內市場需求;部分企業采取“低品質低價格”薄利多銷的經營模式,止步于滿足國內低端消費需求。[4]隨著以吃穿為主的生存型消費趨于穩定,消費需求向高品質、個性化、服務化演進,國內供給體系在質量、品牌、創新及服務水平上仍存在一定滯后性,導致部分消費需求外流。同時,消費環境中的產品質量隱患、消費者權益保護不充分等問題,以及部分區域商業基礎設施不足,共同構成抑制潛在消費實現的供給端障礙。
消費結構顯著改善,收入分配與消費意愿仍存在錯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扎實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低收入群體消費結構顯著改善,2013年至2024年,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年均增長率約為城鎮水平的2倍,消費潛力不斷釋放。2024年,按全國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9542元,中間偏下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21608元,中間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33925元,中間偏上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53359元,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98809元。[5]我國低收入群體消費意愿強,但消費能力有限。中低收入群體在消費群體中占比最高,且邊際消費傾向更高。因此,需要優化收入分配格局,特別是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著力提升居民消費能力,以此促進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模式正在轉變,國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占比仍較低。按照經濟成長階段理論,我國正處于從起飛階段向成熟階段的過渡時期,起飛階段的經濟增長更依賴投資,而成熟階段的經濟增長更依賴消費。因此,我國經濟增長模式正處于一個轉型時期,即從過去依賴投資拉動轉向依賴消費拉動。然而,當前國民收入分配中居民部門所占份額依然偏低,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相較于發達經濟體仍有較大差距,這直接制約大眾消費能力的提升。同時,在住房、教育、醫療等領域的社會保障體系尚待完善,進一步強化家庭的預防性儲蓄動機,抑制即期消費。因此,如何通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強化社會保障安全網來有效提升居民的消費意愿與能力,已成為重要議題。
現期收入和持久收入雙重因素,使部分人傾向捂緊“錢袋子”。一般來說,消費者為實現效應最大化,不是根據現期的暫時性收入,而是根據長期能保持的收入水平,即持久收入水平來做出消費決策的。人們的收入一般分為暫時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多數消費者只有在擁有穩定的、長期的收入或收入來源時,其現期消費支出才可能超過其現期收入,施行超前消費。我國高收入群體消費傾向一般偏低,因為其基本消費需求大都得到滿足;中等收入群體雖有一定購買力,但基于養老、醫療及子女教育等后顧之憂,不得不節制消費;而低收入群體考慮到收入較少、收入來源的不確定性和未來支出的確定性,其消費更加謹慎。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針對老年群體的有效消費刺激仍不足。通常來說,消費行為與個人生命周期所處階段有關,人們會在更長的時間范圍內計劃其生活消費開支,以達到整個生命周期內消費的最佳配置,實現一生消費效用最大化。近年來,我國教育、醫療、養老等關鍵領域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不過,老年群體仍存在對醫療、照護等潛在大額支出的擔憂,導致其龐大的潛在消費需求難以激活。同時,針對老年群體的有效消費刺激不足,老年用品和相關服務的標準體系不夠完善,從而影響老年群體消費需求釋放和消費潛能激發。市場供給大多仍局限于基礎養老與醫療服務,未能充分響應新時代銀發群體在文化娛樂、旅游康養、智能科技、終身學習等領域迸發的多樣化、個性化、品質化新需求。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為提振消費夯實基礎
為進一步提振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需對現有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進行優化。《建議》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各類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初次分配機制,促進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創新者多得。”“加強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再分配調節。促進和規范公益慈善事業發展。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財富積累機制,支持勤勞創新合法致富,鼓勵先富帶后富促共富。實施城鄉居民增收計劃,有效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推動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6]為此,可以從以下方面著力。
提振國內消費的基本前提是創造就業,要把穩定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要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實施居民增收計劃。[7]明確重點支持的就業群體,主要為高校畢業生、農村勞動力、退役軍人、大齡和殘疾及長期失業人員、自主創業靈活就業人員等。針對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支持政策。鼓勵企業吸納就業、自主創業,用好公益性崗位,努力做到使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對自主創業、靈活就業人員政府要給予特別關注,支持靈活就業健康發展,建設區域性行業性零工市場、功能化便捷化零工驛站;等等。
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國民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過程。其中,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最基礎的環節,核心是在政府、企業和居民這三大主體之間的分配。在我國國民收入宏觀分配格局中,無論是從國際橫向比較還是從提振消費來看,居民占比仍有提高空間。提高國民收入中居民收入占比,需通過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實現。具體措施包括增加職工工資水平;發揮稅收調節作用;提高社會保障水平;鼓勵企業通過股權激勵、利潤分享等方式讓員工參與利潤分配;等等。
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保障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人員工資福利水平。要實現《建議》提出的“城鄉居民增收計劃”,重點是有效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達到逐步縮小分配差距的目標。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著力點在于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為此,需多措并舉:一是提升就業能力,開展針對性職業技能培訓,拓寬就業渠道;二是強化政策兜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合理提高補貼與最低工資標準;三是優化分配制度,保障勞動者權益,鼓勵創業與靈活就業,保障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人員工資福利水平;四是拓展增收途徑,發展鄉村經濟與普惠金融;等等。通過個人、政府、市場與社會協同發力,實現可持續增收。
進一步規范養老金制度,穩步提高城鄉居民養老金水平。養老金既關乎數億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保障,又影響著數億在職參保人員對未來養老生活的預期。在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同時,進行養老保險待遇調整,適度向廣大中低收入群體傾斜,穩步提高城鄉居民養老金水平,保障老年人基本養老金購買力,有助于惠民生、穩預期、促消費、暢循環。穩步提高城鄉居民養老金水平,不能僅依賴財政補貼的“單兵突進”,必須建立在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整個養老金制度的基礎之上,通過系統性改革實現可持續的保障。強化籌資機制,建立和完善“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激勵機制,做大養老金的“蓄水池”;提升基金的管理與運營效能,通過委托專業機構進行市場化、多樣化投資,追求更高的長期投資回報,實現養老金保值增值,為養老金上調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健全待遇確定與調整的常態化機制;等等。
增加財政用于個人項目支出。我國國家財政預算包括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四個部分。財政用于個人的支出項目主要體現在一般公共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中。可采用如下具體措施:增加一般公共預算中用于個人的支出,包括離退休費、退職(役)費、撫恤金、生活補助、救濟費、醫療費、助學金、獎勵金,以及其他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增加一般公共預算用于社保基金的補助;加大規模劃轉國有資本進入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等等。
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使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分配結構得到優化,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8]隨著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國內消費持續發力,消費將成為經濟增長更有力的引擎,并促進我國國民經濟運行的良性循環:通過提高居民收入促進消費,再以消費激活市場,形成“政府鼓勵消費—消費激活市場—市場帶動企業—企業擴大投資”的良性循環。
【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注釋略
責編:周小梨/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