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大成就就是成為專利大國
早在1624年,英國就已經開始實施《壟斷法規》,這部實質上的專利法明確規定,把專利權授予最早的發明者,這些發明涉及新創工業領域中的最早發明,而專利的年限為14年以內。根據《大國崛起:英國篇》介紹,到1851年為止,英國總共頒發了13023項專利。英國政府通過規定專利法的手段,有力地促進和保護了私人的發明積極性,大大推動了英國的經濟發展。據說專利法出臺后,對財富和榮譽的渴求,使幾乎所有英國人都陷入了一種對新技術、新發明的狂熱崇拜中。
專利法的作用巨大,不過其弊端也較為明顯。首先,專利法是通過給某個人的所謂想法或其對一種自然規律的發現確認一種壟斷專有權而設立,限制其他所有人所擁有的一般產權納入這種想法或者發現的排他性支配權。也就是說,所謂知識產權是通過限制他人行使一般產權而形成的。其次,它剝奪了其他不屬于第一申請人的平行發明人的發明專利。再次,專利法的不當規定往往會妨礙進一步的科技創新。
總體上看,一國若要成為創新大國,以保護專利為核心的知識產權保護必須加強。如果能在專利保護方面妥善處置上述專利法問題,在專利保護上推行制度創新,那么一國成為創新大國的概率就會增大。
中國總體上是在甲午戰爭之后才開始一路實施趕超戰略,無論是在軍事上、科技上還是在經濟上,迄今為止仍然在推行一種趕超戰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成就赫然,已顯示出一種“巨國效應”:只要制度對頭,人口大國可以做小國所不能做到的許多事情。中國盡管人均GDP尚低,但已經是GDP規模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而且,中國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形成了一個舉世無雙、行業齊全的工業體系。此外,中國在一些領域開始擁有競爭優勢,比如在高鐵領域;中國有了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業,比如華為公司;中國有了超級網店平臺,比如淘寶。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最初一度采取技術模仿戰略,因此被稱為“模仿大國”甚至“山寨大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也曾在20世紀90年代初撰文批評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模式國家,認為屬于投入擴張性國家,只有增長,沒有發展。他認為,所謂“亞洲奇跡”只是一種神話。中國“經濟奇跡”的成功,可以歸因于部分選擇性地、有意或無意地推行一種德國“弗萊堡學派”代表人物歐肯所倡導的“競爭秩序”。根據其觀點,需要由國家建立和維持競爭秩序,而且國家必須在法治國框架內運作。這一“競爭秩序”的構成原則一共有七項:一個有運作能力的價格體系,幣值穩定,私人產權,開放市場,契約自由,承擔責任(指每個人為其投入和行為負責),經濟政策的穩定性(指應該持之以恒地推行上述原則)。實際上,無論是歐美發達國家,還是日本和中國,各自的經濟成功均在不同程度上遵循了這些原則。
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大成就就是成為專利大國。2015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發明專利申請110.2萬件,同比增長18.7%,連續5年居世界首位;共授權發明專利35.9萬件,其中,國內發明專利授權26.3萬件。可以說,中國的發展事實推翻了克魯格曼的“亞洲神話”說。
